第03版: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PDF版阅读

心理专家支招应对疫情焦虑 注重身体防疫更要心理防“抑”

旅行“泡汤”、工作“暂停”、居家隔离……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不少郑州居民的正常生活步调。面对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论退休老人还是上班族,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都避不开疫情带给人的心理影响。心理专家提醒公众,科学面对疫情,既要注重身体防疫,更要积极心理防“抑”。

疫情以来,省会各大心理热线都呈现来电增加的状况,来电者中,不仅有家庭主妇,有普通上班族,有线上学习的高三学生,也有居家隔离人员……对此,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心理学科主任医师杨勇超表示,这是疫情期间人们常常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即认知上的不确定感、片面化,比如说情绪上的紧张、担心、焦虑、恐惧、抑郁,生理上的心慌、胸闷、失眠、头痛,甚至体现在行为上的发脾气、谩骂等过激反应,这都属于疫情应激反应。

如何对抗心理上的焦虑?杨勇超建议,首先一定要作息规律,保证一日三餐营养均衡、定时定量。不管在家办公还是出门上班,即便作息因为疫情原因而做出了调整,也必须规律。何谓规律,就是如果你习惯了早睡早起,那么请继续坚持,如果你习惯了深夜办公,也请你每天都在同一时间作息。做到规律就是绝对不能随性,随性发展下去会慢慢导致事情失控,产生焦虑。并且,吃好、休息好,才是让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不要把所有的信息和精力全部集中在疫情上,以免干扰正常生活。

疫情大大增加了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手机成了人们最主要的排遣方式。心理专家特别提醒,手机看多了,人的意志力就会被消磨掉。当每刷一个短视频时,人的兴奋点就会被激发一次,长此以往,大脑习惯了这种被动的激发,就不再需要主动寻找兴奋点,主观意志力会被慢慢地消磨掉。因此,疫情期间,要主动保持人际交往关系,主动倾诉交流。因为有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才能给彼此相应的安全感、安慰感。尤其是当身边有亲人或朋友处于隔离期时,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视频的方式来相互支持、鼓励和打气。

此外,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分压抑自己,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适当释放情绪。在注意疫情防控的同时,可以保持适度运动,使身心放松。或者安排让自己感觉平静专注的活动,比如画画、看书、听轻音乐或追剧。此外,还可以在家里练习瑜伽、静坐冥想、打太极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都可以达到缓解焦虑的效果。但如果焦虑情绪持续太久,还是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做心理咨询。

本报记者 王红 通讯员 席娜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