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PDF版阅读

乡村夜戏

? 曹春雷

只有到了秋末,村口那个戏台才有了存在感。平日里,谁会想起它呢?一点儿也不起眼,就是一个方正点的土台子而已,空荡荡的,偶有鸡鸭在上面学模特走台,走着走着,还可能噗地一下来上一泡屎。

但到了秋末,一切都不一样了。这时,颗粒归仓,喧嚣落定,田野和村庄安宁如波澜过后的河流,农人们进入悠长的假期。“戏台”被提及的频率便多了起来,常从一张嘴里跳跃到另一张嘴里。

“去戏台?”“是啊,去戏台!”

早在黄昏里,戏台上就已扯上了幕布,老槐树拉上了灯。一辆贴着“某某剧团”字样的客车停在旁边。几个人穿得花红柳绿,在一群孩子的包围中,在台下咿咿呀呀吊嗓。村支书一如既往拖着长腔,在大喇叭上吆喝:老少爷们注意了啊,今晚戏台有演出啊。

当村庄的一炷炷炊烟被夜色溶解至无形后,无数个小板凳或马扎从无数个院门里涌出来,汇集到戏台前,坐在它们上面的,大都是有点年纪的人。年轻人才不坐呢,人群外站着。他们或她们的心思,不全在戏台上。

小孩子更坐不住,台前台后跑。一掀布帘,演员还在化妆呢,“去去!”孩子吐一下舌头,溜出来。当锣鼓咚咚咚响起来,戏文铿锵唱起来,孩子们才肯安稳下来,在台前挤着坐了。

当年,我是这孩子们中的一个。

有一次看《武松打虎》,“武松”没醉,但“老虎”却醉了,猫着身子晃来晃去,但在武松的铁拳下,就是不肯倒下。台下的人,都哈哈笑。当然,这是善意的,并没有嘲讽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老虎”上台前,偷偷喝了一壶酒。

这些剧团大都是从县里或镇上请来的。

剧团走后,村里还组织村人自己演。没有戏装?好办,到镇上借。借不来?好办,找村里的裁缝自己做,买了颜料自己上色,花不了多少钱。村里能人多着呢,拉二胡的,吹口琴的,吹笙的……会唱的也多。

妇女主任那时年轻,当导演,组织排练《墙头记》,里面的长子、次子都不孝顺,不赡养老爹,最后将老人扛上两家之间的墙头。妇女主任有意找大奎来演长子,不仅因为大奎平日好唱两口,还因为大奎一年到头登不了几次爹娘的门。本来大奎不愿意演,但妇女主任侧面出击,对他媳妇许诺,如果大奎能演,年底村里评“三好家庭”,就考虑给她一个名额。大奎媳妇动心了,大奎就出演了。

大奎在台上,演着演着突然涕泪横流。他的爹娘,在台下,也老泪纵横。大奎媳妇也抹眼。

如今,大奎也到了他爹娘当年的年纪,据说子女很孝顺。

村里现在建了社区,但那方戏台还留着,老槐树也在,只是很多年没有演戏了。

明月依旧晃晃,一夜一夜照亮那个戏台。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