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力争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河南因地制宜推进流域生态建设

人民日报记者 龚金星 马跃峰 毕京津

编者按

昨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十四五’,我们这样开局起步”栏目,刊发《力争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河南因地制宜推进流域生态建设》文章,从“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创新、集约、开放,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三个方面,对河南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给予点赞。本报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极目黄河,水阔天高。站在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黄河大堤上,看见的是宜人的沿黄生态廊道,满眼生机盎然。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地处黄河“豆腐腰”部位的河南,担负特殊使命,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今年,郑汴洛沿黄生态廊道道路已全线贯通,黄河南岸607公里生态廊道具备通车条件,年底南岸生态廊道将实现全线贯通。在生态廊道郑州段,以“省道312线及邙岭、黄河大堤”双线支撑,串起黄河滩地公园等一批景点。

河南把生态保护治理作为“先手棋”,“十四五”时期将着力推进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景贯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行动,力争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加强生态保护治理

三门峡,小秦岭深处,是“万亩矿山修复”的重要区域。

“今年重点整治露天矿山、无主矿山,彻底消除历史欠账。”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说。

路边,依稀可见5年前20多万人“淘金”留下的山体伤痕。那时,发源于小秦岭的5条黄河一级支流被严重污染,水体“颜色斑斓”。

封坑口,拆设施,清运矿渣,植树种草……面对1000多个坑口、上百亿元的财政收入,三门峡市坚持壮士断腕,打响生态保卫战。 (下转二版)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