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立 通讯员 赵小妹)初冬午后,新郑市观音寺镇岳口村,山腰果树与山下麦田相映成趣,淡淡果香阵阵袭来。
果园是名扬种植专业合作社,乡土人才杨贵珍正在忙碌。她种的水晶富士迎来丰收季,产量两三万斤,由于挂果光照长,经过初雪,口感脆甜,果香浓郁。通往果园的路边是甘蔗地。“头霜打过味更甜,来往的人都要带上三五棵,不打农药,皮薄松脆、汁多又甜、清香不腻。”杨贵珍说。
近年来,观音寺镇深挖乡土人才资源,把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富民强镇的重要措施,念好“选、用、留”三字诀,力求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下。
为选出优秀乡土人才,开展乡土人才普查,让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优秀乡土人才进入镇乡土人才库,分类出种植、养殖、经营管理、民间工艺等各类优秀乡土人才159人,登记造册,动态管理。
选得好,更要用得好。观音寺镇利用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电教网络教学,定期组织集中培训,组织乡土人才走出家门,到产业成熟基地交流合作,学习经营管理方法,开阔视野,提升境界。
乡土人才杨会军通过外出学习,流转200亩土地,发展大棚、果树、羊肚菌、草莓等产业,利用本地劳动力,带动全村贫困人口脱贫。“羊肚菌母种经过高温灭菌,灌入营养丰厚的小麦玉米等混合成的原材料中,18天就能长成一个菌种包。”杨会军介绍,他雇佣当地劳动力四五十人,每人月工资3000元以上,专门种植、销售羊肚菌和菌种。
留人重在留心。为帮助乡土人才干好事业,观音寺镇联合农技、商务、市场管理等部门,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乡土人才帮扶机制,对创业人员实施全方位帮扶。
在唐户村,乡土人才刘瑞霞和他爱人流转土地10亩成立福瑞农业合作社,种植猕猴桃。在镇里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刘瑞霞从品种的选育、栽种的布局到田间管理和采摘,一套熟练于心的技术已经形成。“园内采摘+摊位经营,线上线下联合销售,今年的产品全部销售完了,是个丰收年。”刘瑞霞说,她的栽种技术、品种选育可以无偿提供给需要的人。
“一人带一帮,一业富一方”的创业带动效应正在全镇形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活力源、加速器。观音寺镇党委书记马聪锋说,今后将不断提升乡土人才能力水平,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乡土人才发展环境,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