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抓住科技创新关键变量 国家创新高地快速隆起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际宾 王世瑾

12月21日,郑州中科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院生物工程暨成果转化中心、中机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日启动,我市科创平台建设再添“新军”,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助力郑州高质量发展。

能否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据发展主动,取决于是否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郑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强化创新策源,推动“五链”深度耦合,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先后引进中科院过程所、微电子所、苏州医工所、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在郑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总数突破50个,全省占比43.8%。近3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增长2.1倍、2.6倍,总量突破4000家、3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到276亿元、强度达到2.31%,分别增长50%、32%,增幅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居前列,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着力建设一流创新平台。积极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连续挂牌运营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三个省实验室。标准化推广“智慧岛”模式,加快建设一批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紧盯中科院系统院所、双一流高校、央企科研机构,积极引进建设一批大院名所分支机构或研究院,推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到50家。

着力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引领支撑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好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在自动驾驶车辆、智能传感器、高端超硬材料及制品、重大疾病基因诊断等4个重点方向领域,凝练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4项,全市9项科技成果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53%。

着力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加速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了“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成长一批”培育机制,高企总量从2018年初的856家,增加到2021年的4000家,2021年新增科技型企业2172家,总量达到10018家,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以汉威科技、宇通客车、郑州煤机、中铁装备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众多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

着力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实施更灵活的人才团队引进政策,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持续深化“智汇郑州”人才工程,成功发布“一城、一策、一事”,(下转六版)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