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评论 PDF版阅读

离婚冷静期落地一年 需正视新问题新趋势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民政部对婚姻登记程序进行调整,在离婚程序中增加冷静期。如今一年时间过去,离婚冷静期的效果也可以进行观察评估了。

最显著的当然是离婚率的整体下降。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实施《民法典》之后,去年一季度全国离婚登记人数为29.6万对,相较前年四季度环比下降72.15%。各地数据也呈现了类似趋势,2021年1月至11月,山东济南办理离婚登记的人数为17271对,往年同期的人数为25308对,同比减少8037对;2021年重庆市共有72363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相较于2020年的129687对,降幅达到了44%。

但不可忽视的是,民政系统的数据下降了,法院系统的诉讼离婚可能极大增加了。原因也很简单,诉讼离婚没有冷静期,人们为了规避冷静期直接走诉讼渠道。

而从一些司法实践看,虽然诉讼离婚没有设置冷静期,但由于大量离婚案件涌入法院,司法资源捉襟见肘,开庭时间一拖再拖,也在事实上形成了“冷静期”。

应该明确,离婚冷静期的目的不是增加离婚难度,把数字本身当目的,去实现更“理想”的离婚率;它的本意是避免夫妻在冲动之下草率离异,冲击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秩序。

从效果看,离婚冷静期是有意义的,但由此产生的新问题也必须得到正视,即有些人的婚姻自主能否充分表达。抽象来看,离婚是很多人的客观需要——对于家暴中的受害一方来说是刚需,抑制需要本身不是全部目的,提供“离婚认证”的充分供给依然十分必要。否则,人们难免感到一种基础人身权利受压抑的感觉。

因为离婚冷静期而产生的需求转移,如离婚夫妻求助法院等,对于这种趋势应当予以重视且有所准备。比如通过协调司法资源,保证基本的司法效率。即便离婚是件不幸的事,但程序上也不应该是困难的事。存在家暴、赌博、吸毒等情形的家庭,离婚不仅是解除民事法律关系,更是底线上的权利救济,如果因为司法资源配置不足,受害一方无从得到解脱,那只能加剧当事人的不幸。

另外,离婚冷静期以及背后所蕴含“珍重家庭”的价值倡导,应该涵化为一种有共识的且符合人情事理的应对方案,避免产生婚姻自由和公权力干预在磨合上的困难。

在不少离婚案例中,我们已经看到由于理解偏差、自由裁量而造成的公众困惑。比如曾发生一起女子遭家暴威胁,5年4次起诉离婚均被驳回的事件,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在家暴事实显著且女方极为坚持的情况下,法院却始终不判离婚。这种过度道德化的裁判方式,只能让当事人痛苦让旁观者费解,也传递了含混的信号——似乎离婚不是受保障的权利,而是应该极力回避的事实。

离婚冷静期落地一年了,对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趋势,应该有所梳理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对于离婚,社会自然希望可以挽救一下;但对那些只能“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家庭,也别让他们的权利主张被堵上。挽救家庭和保障权利,应该也必须是并行不悖的。 夏 研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