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国内 PDF版阅读

国台办: “湾湾”是对台湾民众的昵称 却被一部分人故意污名化了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记者 王承昊 刘欢 陈舒)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26日应询表示,民进党当局蓄意将台湾民众使用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划分为所谓“本土”和“外来”,包藏着处心积虑“去中国化”的祸心。任何人企图利用语言作为工具,改变深植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是不可能得逞的。

当日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民进党当局通过所谓“语言发展法”,从2022学年起将闽南话、客家话、台湾少数民族语言等所谓“本土语言”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对此有何评论?朱凤莲作上述回应。

她指出,事实上,台湾地区的闽南话、客家话都是汉语方言,是汉语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地域性分支或变体,由福建、广东地区先民带到台湾地区。

“我是广东梅州的客家人,我讲的客家话,台湾桃园、新竹、苗栗、屏东、高雄的客家人都听得懂。”朱凤莲接着换用客家话说,“所以,我希望有机会去台湾,和桃园、新竹、苗栗、屏东、美浓的客家乡亲面对面交流,尤其是用客家话交流,自家人讲自家话。”

她还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大陆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一样,有自己的语言,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台湾记者问,两岸在交流感受上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大陆民众友善称呼台湾民众的“湾湾”一词,近期在台湾一个票选中被列为“最不可接受词汇”,有网友认为有贬义。请问应怎样加强两岸交流,消除类似歧见或矛盾?

朱凤莲回答说,这项所谓“最不可接受词汇”的票选居心不良,很有误导性。两岸民众由于生活环境和流行文化不同,在一些习惯用语上存在差异是很自然的现象。比如“土豆”,大陆很多地方也叫“马铃薯”“洋芋”,而在台湾指的是“花生”;再如“窝心”,在大陆指“受委屈”“难受”,在台湾指“暖心”“心里很舒服”。“湾湾”是很多大陆民众对台湾民众的昵称,有一种萌萌的感觉,遗憾的是在台湾却被一部分人故意污名化了。

她说,随着两岸交流渐趋紧密,我们相信人为制造的藩篱渐被拆除,两岸民众越来越能读懂对方的用语习惯,越来越了解不同用语背后的故事,进而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新的文化内容,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繁荣、多元和创新。

“我们希望民间和基层交流为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提供更多内在动力,将一如既往为两岸交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两岸民众扩大交流,加深理解,增进认同,一起弘扬善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朱凤莲说,“也希望两岸民众都提高警惕,绝不被民进党当局、绿营网军和特定媒体带乱节奏、带偏方向,加深误解和偏见。”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