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巍然屹立的中华百位历史名人雕塑群 |
叫响“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文化品牌;加强黄河文化、夏文化“两项研究”;办好第九届“博博会”、百年考古中国成就展和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三个重大活动;推进黄河文化展示、生态保遗、考古研究、博物馆提升“四大工程”;抓实文物修复及防灾抗灾综合能力提升等“五项重点”工作……昨日举行的2022年全市文物局长会议,敲定今年文物工作大盘。
回顾2021: 全市博物馆达100家以上
2021年,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郑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试开放运行;双槐树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新郑裴李岗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共同入选第三届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目前,全市省保单位总数达147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总数达45处,博物馆总数达100家以上。经过三年努力,目前全市备案博物馆49家,具备开放条件正在提升的各级各类博物馆60家,总数达109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0家,全年举办各类主题社教活动500场以上,全市“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建设体系初步形成。
展望2022:
叫响“行走郑州,读懂
最早中国”文化品牌
为落实省委“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重大决策部署,市文物局将认真梳理文化资源,论证郑州“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定位、展示郑州“早期中国”文化特质、宣传郑州“早期中国”文化形象,努力把“山河祖国”文化标识擦得更亮、把“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文化品牌叫得更响。同时利用河洛古国、大河村、“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重要文化遗产,开展“早期中国”“华夏精神之旅”等考古专题研学旅行,积极展示中华文明风采。
加强黄河文化、夏文化研究
为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市文物局将推出黄河国家博物馆6个专项课题学术研究;实施《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郑州市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依托“考古中国”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郑州地区夏文化遗址调查,持续开展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巩义稍柴和花地嘴等夏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工作。
办好三大活动
据了解,市文物局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精心筹备办好第九届“博博会”,高标准做好郑州独立展区,提升郑州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推出《考古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展》精品展览,推动文物交流互鉴。加强与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沟通,办好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深入探讨中国考古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专题学术研究。
推进“四大工程”
今年,我市将推进黄河文化展示、生态保遗、考古研究、博物馆提升“四大工程”。
聚焦“两带一心”城市文化发展格局,全市文物系统将加快推进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力争12月底前完成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绿化工程和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建筑主体工程,具备对外开放条件;今年10月底,黄河国家博物馆土建工程计划全部完工(不含展陈设计及布展施工)。
此外,我市还将加快东赵遗址公园、西山遗址考古乐园、荥阳故城遗址公园、寿圣寺双塔遗址公园等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开展商城、双槐树、稍柴、花地嘴、王城岗、新砦等重点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推进巩县石窟寺、宋陵数字化展示工程;配合做好全省仰韶文化遗址联合申遗工作。
为提升博物馆体系建设水平,我市将加快文博场馆展示服务设施升级,丰富历史文化展示利用方式方法,加快推进郑州二七纪念塔陈展、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中国冶铁遗址博物馆、南水北调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4月正式开馆工作。
全市文博场馆将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博物馆奇妙游”、丰富多彩的社教研学活动,积极参加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评选和“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推出一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创意产品。
抓实五项重点工作
今年,全市文物系统将抓实文物修复及防灾抗灾综合能力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安全防范、传播推广、加强政治和思想建设五个方面重点工作。
相关部门将做好国家文物局立项的文物灾后修复方案编制、报批工作,多渠道筹集灾后抢险修复资金,全面开展文物灾后修复工作。同时修订印发《郑州市文物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进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深化全域考古前置改革及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
相关部门还将加强文物安全督察和执法检查,加快全市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
本报记者 成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