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界 PDF版阅读

文物修复:留住历史密码和文化印痕

修补文物是个细活儿
修复师必须到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
在现场第一时间记录每一块碎片的信息
修复文物需要团队合作
文物不是“挖”出来,而是这样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一堆碎片最终“成器”
从埋在黄土里的碎片,到宽敞明亮博物馆里的展品,过程很辛苦,感觉很自豪
扫码欣赏更多精彩影像

他们,一次次穿越历史时空隧道,与一件件文物深情“对话”,用双手留住那早已流逝的珍贵“时光”。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饱含着对商都文化的挚爱与深情,坚毅扛起文物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站在历史洪流之上精心雕琢修补,用耐心和细心让一件件破损的文物得以“重生”。

“读懂最早中国,从郑州开始。”考古界的专家学者认为, 在中华文明的初创时期,没有哪一个地区的文明比郑州更丰富、更系统,没有哪一个地区像郑州一样文明发展从未断线,从氏族时代跨入古国时代、又从古国时代跨进王国时代,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中华文明的奠基。

在古都郑州,有一群文物修复师一直在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着。他们一直行走在郑州,追溯着中华文明起源,通过修复一件件文物珍存那辉煌灿烂的历史时光,帮助人们生动地“读懂最早中国”。

这个夏季,记者多次深入郑州考古项目工地,走进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整理研究基地,试图揭开“文物修复师”这个行业的神秘面纱。

观察缺口、精准补片、细心抹胶、认真粘贴……走进该研究基地文物修复室,你仿佛置身于文物“医院”之中,几位文物修复师的案台上摆放着从考古项目工地发掘出的不同历史年代的破损陶罐。50多岁的文物修复师郭现军正在细心粘贴着一件黄色小陶罐。旁边三位资深女性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则在共同修复着一个灰色大陶罐。从深埋地下到发掘出土,从工地现场到修复案台,从破损严重到回归原型……一件件深埋地下饱受岁月洗礼的文物,经过这些能工巧匠的精心修复,都会重新绽放光彩。

来自市文物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技术人员配合考古发掘工地对出土铜器、陶器、瓷器等质地文物进行整理修复,已清理除锈修复铜器文物近200件(套)、陶瓷器近1600件/套、铜钱若干枚,为全市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顺利进行贡献着力量。该研究院工作人员还积极开展出土玉器石料理化分析鉴定及制作工艺研究,已完成多个玉石器、彩绘陶器、青铜器等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工作。 郑报全媒体记者 成燕 文

李焱 徐宗福 图

悦读生活 精致影像

时代印痕 社会缩影

策划 王河宁

统筹 王璇

欢迎关注公众号豫览视界“zzwbyulan”留言提供拍摄线索

邮箱:

zzwbsy@126.com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