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 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PDF版阅读

歪嘴念偏减负,基层怎不叫苦!

□新华社记者 姜伟超 胡伟杰

“一有督查组来,全县各级相关部门一半的干部就得待命。”“督查太多,找不到工作重点,不得不平均发力。”近年来,整体上看督查有力推动了工作进展,但在一些地方督查工作走形变味,催生新的形式主义,导致基层负担越减越重。对此基层干部反映比较集中,需引起警惕。

有的地方基层干部反映,现在各种督查检查越来越密集,由以前的组团督查、重点督查,发展到分批、分次督查,基层正常工作时间常常是三分之一用来应付督查,三分之一用来开会发文,三分之一用来迎来送往,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不得不在晚上开。领导干部学文件、抓落实、搞调研经常在晚上进行。不少基层干部自嘲“工作从下班开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奔着“反对形式主义、给基层减负”来的督查,来了后不过是开个会,看材料、查台账,变成了走马观花转一转、浮皮潦草看一看的形式主义表演。督察组走后地方还要开会学习督查精神、上报材料汇报落实成效,负担不减反增。

形式主义的督查会形成“政治正确”的暗示。不管提出什么问题,合不合理,地方都要“照单全收”,地方领导干部有苦说不出、只能心中暗暗叫苦。更要命的是,这种方式的督查还会形成不良的裹挟效应,将一群人带到形式主义的歪路上。

记者采访发现,刚刚结束的基层换届,有很多工作优秀的干部在督查中被查出因发文开会不及时、工作留痕不完备等“形式”问题被追责,无法晋升。被处分干部嘴上叫苦,心里不服,其他知情的干部心有戚戚。可见,形式主义的督查已经对地方正常组织人事工作造成干扰,让基层干部寒了心。

督查检查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但前提是实事求是、力求实效。脱离地方工作实际的“督”和只挑毛病、不找办法的“查”,都是形式主义。不但对推进工作没有益处,反而搞得想干事、能干事的领导干部人人自危,缩手不前,最终让地方干不成事。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新征程上要有新作为,新时期要完成新任务,不但要轻装上阵,还得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这就必须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政府督查相关规定,严禁重复督查、多头督查、越权督查,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