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国内 PDF版阅读

水文监测显示: “中华水塔”水源 涵养能力在增强

新华社西宁3月27日电(记者 吕雪莉 周盛盛)青海省是黄河、长江及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之称。在第36届“中国水周”之际,记者走访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了解到,作为“中华水塔”,青海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呈现递增趋势,同时,水源涵养能力在增强。

据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主任李其江介绍,青海省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629.3亿立方米。监测数据显示,自有监测记录以来,青海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呈现出递增趋势。1956~2000年,青海省年均出境水量为596亿立方米;2001~2021年,年均出境水量为660.16亿立方米;而2005~2021年年均出境水量为686.08亿立方米。

作为源头和上游地区,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必将通过河道传输、转移到下游,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影响巨大。这些都凸显了青海作为“中华水塔”的重要性和所负有的“源头责任”。

李其江说,通过一系列水文要素的监测数据反映出,一是各流域水量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二是各流域枯季径流占全年径流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青海省属于干旱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产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过去,河川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现在与过去对比,有趋向均匀的趋势。

他分析说,流域生态系统对降水有一个分配过程。一部分产生地表径流,汇集到河道,这个速度很快;一部分通过土壤下渗、排泄,体现出对水量的调节作用;还有一部分水继续下渗到地下排水层,通过地下水的运动,再排泄到河道里,这个过程相对会更长。降水多的时候,流域可以蓄积部分降水;而降水少的时候,这些蓄积的水通过土壤、地下径流排泄到河道里。

“上述两个指标的趋势性变化,反映了流域降水下渗到土壤、含水层的水在增加,然后缓慢释放。反映出流域蓄水能力和调节水量的能力在增强,说明流域生态环境在变好,‘中华水塔’的水源涵养能力在增强。充分彰显了近年来我国在江河源头地区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成效。”李其江说。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