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郑“重”其事·我们身边的宝藏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系列报道第三篇章 “文明体验”(上) 跨越千年遇见你

市民参观“大河文明展” 本报记者 李焱 摄

本报记者 成 燕

古代埃及的猫木乃伊、木棺盖,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板,古代印度的陶罐,中国黄河流域的彩陶……这个春天,四大文明古国留下的珍贵文物在绿城交相辉映,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来到郑州市民的面前。昨日,不少市民带着孩子走进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欣赏“大河文明展”,沉浸在历史文化的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近年来,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崭新博物馆,让商都郑州迸发出强劲的“博物馆力量”。

全市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

博物馆堪称人们解读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百科全书”。每逢节假日,带上家人去逛博物馆成为绿城市民生活新时尚。

据市文物局统计,目前,全市拥有备案博物馆54家,具备开放条件正在提升的博物馆达56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0家。全市博物馆平均每年举办各类主题社教活动逾500场,初步形成“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建设体系。

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郑州作为文物大市,拥有大批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珍贵文物,社会民间人士也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为更好地发挥文物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2019年5月,我市研究出台《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谋划建设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一批国有骨干博物馆,大力兴建中原金融博物馆、中国粮食博物馆等一批专题性行业博物馆,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天成博物馆、郑州华彩艺术博物馆等一批非国有博物馆,着力打造我市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博物馆体系,逐步形成国有、非国有、行业博物馆协同发展新格局。

近几年,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下转二版)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