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郑“重”其事·我们身边的宝藏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系列报道第四篇章

“国学实践”(下)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又到四月读书日,敏以求之润心田。今日,郑州市第20届绿城读书节暨世界读书日纪念活动启动,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学生代表将向全社会发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倡议。

而在2500多年前,“好古”的孔子就留下诸多关于读书学习的心得,它们从先秦时期绵延至今,融入我们周身的血液,贯通我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

跨越千年,文脉相继。传播与传承好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扬儒家文化所积淀的积极内涵,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所在。

郑州文庙延绵儒家文脉

每天早上,幼儿园园长王二娇都会在孩子到来之前,带着老师一起读十分钟国学经典。这种仪式感带来的是无法言说的平和。

17年前,30岁的她,是一位从事招投标工作时常出差的职场妈妈。彼时,遭遇到一场教育困境。最终,她与孩子一起走进了郑州文庙,在经典诵读中“推开”了国学教育的大门。

“前半年非常不适应。国学经典里很多字都不认识,怀疑、徘徊、犹豫,半年多后,突然就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心安定下来。”

王二娇的女儿,早已不再需要妈妈陪读。“她今年大四,已经在实习。从小的国学教育对她的习惯养成、后续成长、为人处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家长提起就头疼的青春期,在她这儿也过渡得非常好。”

文庙的九年光阴,与对经典的感恩,沉淀至王二娇心中,成为生命的馈赠。

位于东大街上、毗邻商城遗址的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是中国现存第二古老的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

“文庙是孔子思想文化的象征和寄托。孔子先祖是殷商贵族后裔,他逝世前,曾对弟子子贡说,自己是殷商人。郑州文庙正建在商代都城里,于孔子而言,堪称奇妙的回归。”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副研究员马玉鹏说,因为孔子才诞生了儒学兴建了文庙,因为孔子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才有了“庙学合一”的文庙根脉。又因普设文庙传播儒学,才为中国封建社会文明奠定了文化基础。 (下转四版)

2025-07-17,11462| 2025-07-16,11454| 2025-07-15,11446| 2025-07-14,11438| 2025-07-13,11434| 2025-07-12,11430| 2025-07-11,11422| 2025-07-10,11414| 2025-07-09,11406| 2025-07-08,11398| 2025-07-07,11390| 2025-07-06,11386| 2025-07-05,11378| 2025-07-04,11370| 2025-07-03,11362| 2025-07-02,11354| 2025-07-01,11346| 2025-06-30,11338| 2025-06-29,11334| 2025-06-28,11330| 2025-06-27,11322| 2025-06-26,11310| 2025-06-25,11302| 2025-06-24,11295| 2025-06-23,11287| 2025-06-22,11283| 2025-06-21,11279| 2025-06-20,11271| 2025-06-19,11259| 2025-06-18,1125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