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评论 PDF版阅读

互换式旅游兴起 保安全不能全凭“信任”

据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不少人面对暴涨数倍的酒店费用望而兴叹。这种情况下,一种“零成本”住宿的旅游形式在网络上悄然传播开来——交换式旅游,即两个陌生人互相前往对方所在城市旅游,免费入住对方家里,省去住宿费用。

这种旅游形式并不是新生事物,其发端于在国外,一般包含两种方法:一是约定日期同时交换,另一种是错开时间交换。交换式旅游实质是一种互助模式,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双方都免去了一笔住宿费用;其次,彼此还能给出旅游规划,推荐当地特色、避免踩坑;一些年轻人还借此广交朋友,结识同好。现实中,有一部分网友已经开始了实践,有两地大学生互换宿舍的,还有家庭因交换住宿而结缘。

不过,此类模式虽已发展多年,却始终限于小众范围,对不少人来说这种交换还是过于大胆。相关投票结果显示,约有62%的人认为交换式旅游“不靠谱”,仅30%的人认为“可以试试”。毕竟,任由陌生人进入私密的家庭空间,安全是首要的考量因素。交换对象大多是从网上“海选”,仅凭短暂交流和有限的信息,能否筛选出靠谱的交换者更像是“开盲盒”。互换规则大多也是双方自行约定,能否履行全靠自觉。如何确认对方身份?如何防止财物盗窃、损毁?交换双方如何确保自身的人身安全?这些问题都暴露了交换式旅游存在的安全风险。

同时,一些住宿中的细节也让这种由“信任”建立起的关系变得无比脆弱。比如一方住宅高档、精心布置,一方却以“照骗”示人,实则住宿环境堪忧,难免让人不平;或是双方对住宿后是否自觉打扫以及清洁程度的标准不同,很可能引发不悦甚至是纠纷。

基于种种问题,交换式旅游在一段时间内不太可能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模式。不过,其成本低廉、个性时尚、结交朋友的特点仍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和背包客,作为个性化的出游选择应当尊重。交换者自身应当提高警惕,监管也要同步跟进。

为了维护好自身权益,有律师建议双方入住前签订协议,了解对方基本情况、是否有违法犯罪经历、房产信息等,并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对涉及隐私的部分进行约定。白纸黑字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显然比基于“信任”的约定能给双方更多约束和保障,对于交换式旅游的参与者来说,尽可能通过确定的协议将互换本身的不确定性降低,是开启一段旅行的基础。

对相关部门而言,是否针对某一市场建立系统规范要视市场规模而定,互换旅游的市场相对小众,当前或没有达到建立行业标准的门槛,但这不意味着就可以放松监管。比如一些换房旅游平台,收集用户信息且极易泄露,发生问题就当起“甩手掌柜”,它们大多没有备案、登记及批准,缺乏合法性,对此应当及时介入调查;对于打着互换名义变相经营“民宿”的行为,也要进行查处、规范。如此,才能尽可能减少互换式旅游的市场乱象,让体验者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寻 常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2025-08-19,11700|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