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天地之中”知大道

位于登封市告成镇的周公测景台,以测日影、求地中验证四时季节变化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开栏的话

郑州,是一个喜欢说“中”的城市,也是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作为河南话的代表,“中”字,有不偏不倚、正适合、舒服、好、可以、中心、中庸等多种含义。

这里地理位置居“中”。《周礼》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为九州之中。”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里思想包容适“中”。历经数千年发展,博取百家思想之长,形成了中原地区容纳百川、不偏不倚、自成风骨的文化血脉。

这个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中”,传达舒展的同意、真诚的赞美、极致的追求。生活在郑州的你、路过郑州的你,懂这里“中”字的多重含义吗?本报今起推出《天地之中·何以为中》系列报道,为你讲述这座城的故事,同时,也期待你的讲述。

“从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来看,‘中’与‘中和’理念是中华历史文化基因的核心。”日前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商都讲坛”首期讲座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为郑州观众专题讲述了“中”的秘密。

“中不中?”“中!”——随处可见的对话,如同一面镜子,照映出数千年漫长时光的浸润下,“中”文化已深入郑州地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文化基因之中。

“中”是国家认同的核心

“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刘庆柱研究发现,“中”与“中和”理念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其产生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国家认同等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国家”的“政治认同”。

根据目前已知文献记载,有关“求中”最早的是战国时代的清华简《保训》,其中提及“五帝时代”的虞舜“求中”于“鬲茅”,在今河南濮阳与山东菏泽一带;而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追中”于“河”,“河”即“河洛”,即现在所说的郑州、洛阳等地的“大嵩山”地区。

刘庆柱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嵩山周围发现了可能为夏代都城的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与偃师二里头遗址。继夏之后,商代早期都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以及周武王灭商后的都城,均分布在“大嵩山”地区;秦汉至唐宋,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基本在“大中原”,继承、发展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

(下转二版)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