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安娜
一株株胖胖的小蘑菇顶着暗红色的小伞探出头四处张望,周围弥漫着清新的菌香。3月19日,记者一走进安阳县北郭乡农业科技循环经济示范园,就被这些小蘑菇吸引住了。
放眼望去,26栋白色恒温棚整齐地排列在园区内。恒温棚里十分潮湿,棚架上的LED灯带让原本昏暗的环境明亮起来,每层棚架上都覆盖着营养土,小蘑菇一个个挺着“大肚子”等着工人来采摘。
这些小蘑菇是大球盖菇,颜值极高,也叫赤松茸,学名是大球盖菇、酒红球盖菇、益肾菇,是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著名食用菌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是健康养生之佳品。大球盖菇外观色泽艳丽,腿粗盖肥,食味清香,口感清脆,种植成本低、周期短、产量高,具有“素中之荤”的美誉,主要在一线城市销售,很受市场欢迎。
大球盖菇这么珍贵,它所“居住”的大棚也十分豪华。据悉,一栋恒温棚投资约22万元,覆盖了遮光膜,配备了制冷机,采用床栽模式种植。“大棚里需要保持一定的光线、温度、湿度,特别要控制好温度。出菇期间,温度控制在14℃至16℃之间菇质最好,产出的一级菇占比高。”现场的技术人员热情地介绍,棚内大球盖菇所用的栽培原料来自于农业生产废弃物,整个栽培过程不使用化肥、农药,绿色又环保。
园区负责人李贵生介绍,大球盖菇项目是北郭乡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于2019年启动,由政府投资,乡镇管理,各村受益。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26栋恒温棚分属26个村,棚外挂有每个村的村名。每个棚由专人管理,每年收益除菌种、营养土、人工、管理等费用,剩余部分将作为这26个村的集体经济用于乡村振兴工作。
大球盖菇收益如何?李贵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座恒温棚虽然占地330平方米,但实际使用面积550平方米。棚内是5层立体蘑菇架,一个棚一年可种两季到三季大球盖菇,每个棚一季能产7000公斤大球盖菇。采摘后,经过包装,这些大球盖菇被运往深圳、上海等城市,根据当天的市场价格以每公斤30元到60元的价格销售。此外,在45天到60天的采收期结束后,大球盖菇栽培废料可直接用于园区大棚蔬菜种植,实现有机肥生态循环。”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之年。为了顺利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良好衔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郭乡抓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主线,超前谋划建设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采取“村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联结运行模式和“绿色有机食品+有机肥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组织、技术、营销和利益分配“四大体系”,全力实现群众受益、集体增收、产业振兴、生态文明、村党支部战斗力增强“五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