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区新闻 PDF版阅读

专家学者聚新郑 踏城寻门访古今

弓箭演示

本报记者 张立 文/图

10月19日,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艺周进入实地考察阶段,来自全国各地135家遗址公园代表、专家学者走进郑韩故城,踏城址、寻遗存、看文物、登城门、访古今。

在郑国车马坑博物馆,45米长的郑国大墓南北中字形呈现,数十辆大车虽已尘封千年,依然不失曾经的荣耀。远方的来客边听边问,相互探讨,气氛融洽。这里位于郑韩故城南部,是郑国贵族墓葬区,大小墓葬上千。

“战国时期铁比铜更贵。”在故城制铁遗址,考古人员正在讲解,这里是郑国官办的冶铁厂,主要生产农具和少部分兵器,考古人员已在此进行数十年的挖掘,挖掘出不同用途的窑址,出土烧制铁器用的范,证明先秦时期就开始制作铁器。

在新郑博物馆,1∶1的莲鹤方壶引来众人关注。这里拥有文物6万多件,为了让更多文物能够公开展示,新郑市将原有博物馆布展升级,并在黄帝故里景区建设新的博物馆。博物馆院子里,孩子们正在上研学课,利用拓印工具,制作简单的拓片。

城东东里市集,正在开展系列文化展演,舞狮、戏曲、舞蹈、古琴、汉服、弓箭。不远处城墙下栏式球场,学生们正在踢足球。微微秋雨,丝毫没有减退游人的热情。“走了全国众多城市,新郑让人耳目一新。”家在深圳的黄先生从事高端研学项目投资,从北京赶到新郑,参加18日的首届考古研学大会,对新郑的文化事业连连赞叹。

春秋战国,东里市集是官办制陶基地,包括六七个生产车间,伙房宿舍齐全,为当年服徭役者劳动场所。目前最早的“新郑”两字在此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俊才多年参与制陶遗址发掘,主动担当讲解。“韩国时期刻的,在一个大缸上,字写得很不错。”他指着展板上的图片说着,引得大伙儿纷纷拍照。

故城北城门,是新郑市文化路北延时发现的遗址。“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瓮城。”新郑文物局文物保护利用科王凯说,瓮城有东西两个门,说明当年是个大城。步入文化路旁地下展馆,当年郑国韩国时期的车辙清晰可见,唐宋明清的土层依次排列。“前有车,后有辙,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参观者感叹。

“找机会再来,多住几天,详细看看。”参观结束,黄先生依然留恋。古老现代,传承创新,新郑在郑韩故城的保护与建设中,始终遵循兼容并举,力求以遗址承载文明,与城市共话未来,保护、开放、沉浸、互动并重,借古建今,以文化人,让考古遗址鲜活重生,让中华文脉在生活中接续。作为参观者,他对此行的评价,中肯而深刻。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