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汉威科技: 牵住创新“牛鼻子” “小”传感器做成“大”生意

本报记者 李颖 刘地

开栏的话

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城市经济的规模和高度,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由内而外的品牌形象。

为反映近两年来郑州市资本市场发展的最新成果,本报今起与新华社河南分社联合推出上市公司专题系列报道:资本市场调研行——【豫军突起·会师中原】,多维度展示郑州上市公司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良好风貌和在高科技、产业集群等方面的亮点与成绩,以及郑州市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努力和作为。

一部智能手机中要用到十几种传感器,一辆新能源汽车里可能要用到数百个传感器,一个“未来工厂”中用到的传感器数量动辄以万计……如今,传感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郑州高新区,有这样一家高科技企业——从零开始、敢“吃螃蟹”,将一枚“小”传感器做成上亿元“大”生意,并多年保持国内气体传感器市场占有率第一,是传感器行业细分市场的龙头。它就是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气体传感器之王”是怎样炼成的?在采访中,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给出答案:“一是选择了传感器这个赛道;二是沿着传感器产业链进行持续性的技术创新和版图拓展。”

先行先试闯荡传感市场

可充电的智慧灯杆,拥有“感知器官”的公厕,24小时实时监测的窨井……走进郑州高新区,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智慧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开启智慧生活的“密钥”,正是作为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基础的传感器。

谈起企业的创业史,任红军娓娓道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是个家电、MP3、MP4等电子产品跑马圈地的时代,但是汉威没有赶这个潮流,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传感器。”任红军告诉记者,1998年9月,他创办河南汉威电子有限公司,也就是汉威科技的前身。

“当时的汉威可谓一穷二白,员工只有个位数,办公地点则是一间租来的破旧厂房。但既然选择出来创业,大家心中都憋着一股劲。”任红军介绍说,当时,气体传感器的一些先进技术还掌握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手中,卖给我国的产品价格昂贵,在一些细节上并不能很好地匹配国内市场需求,汉威就抓住这个突破口,持续创新的步伐,沿着传感器产业链走上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道路。 (下转二版)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