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中欧班列(中豫号)“织线成网” 火车一响 “黄金”万两

中豫号被誉为中欧陆上贸易的“黄金列车”

本报记者 王译博 董茜 文/图

核心提示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卢森堡首相时强调,中方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

十年来,郑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推动“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个方面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本报特别推出【“一带一路”朋友圈·全球可见】系列报道,深入报道郑州着力打造空、陆、网、海“四路协同”立体开放通道体系,进一步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开放通道和载体平台支撑体系的新实践。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风清日朗。位于郑州经开区的郑州国际陆港一派繁忙,龙门吊“紧张”忙碌,集装箱有序装载,汽笛声声入耳,一趟趟班列或即将启程,或缓缓抵达。

中欧班列(中豫号)是河南省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2023年是河南开行中欧班列的第10年。

10年来,中欧班列(中豫号)越开越密、越跑越快,由“连点成线”到“织线成网”,构建了21个境外直达站点、8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物流网络,境外网络覆盖40多个国家140余座城市,打造出“数字班列”“恒温班列”和“运贸一体化”等特色名片。截至今年8月底,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9224列,年底前预计突破10000列。

提质扩速 跑出加速度

2013年7月18日,首班从郑州出发至德国汉堡的国际货运班列开行,标志着河南“陆上丝绸之路”实现“从无到有”的实质性进展,河南沟通世界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由此打通,弥补了河南省“不沿边、不临江、不靠海”的短板,开启了河南省融入“一带一路”新篇章。

自此,千年古丝绸之路,在中原大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汽笛声疾,中欧班列(中豫号)越开越密。从开行之初的“每月一班”到常态化的高频均衡对开,(下转二版)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