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郑风 PDF版阅读

“赘疣”与“速朽”

? 高玉成

王阳明先生的弟子徐爱私下记录整理了先生的言论,先生得知后对他说:老师教导学生,好比医生用药,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开药方,并适时调整药量,没有一定的规矩。我平时给你们说的话,也是针对各自的毛病进行讨论和指导,你们只要能改正,我的话就算是多余的了(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如果别人把我的话当成教条来遵循,误己误人,我的罪过就大了。

这是徐爱在王阳明先生《传习录上》序中,记录的王阳明先生说的一段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阳明先生似乎并不主张整理出版自己的言论,原因是这些言论是为解决学生们的具体问题而讲的,如果问题解决了,这些言论就成了“赘疣”,没有必要存在了。否则,其他人如果不结合实际,把这些言论当作教条来使用,就可能害了人家。

巧的是,鲁迅先生也有希望自己的文字“速朽”之说,虽然与王阳明先生“赘疣”说不完全一致,但也有异曲同工之效,都强调文章要有用,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文章的使用价值一旦消失,文章的存世意义也就随之消失。虽然这也可能是大家的谦虚和豁达,但实际上,主张“赘疣”和“速朽”的文章,反倒常常“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一心想“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文章,却偏偏成为“赘疣”,落于“速朽”了。

前些时,读到某位作家的一篇短文,说他的新书出版后,给自己的朋友赠送了一本。过了若干时间,他逛旧书摊时,发现自己的赠书竟然出现在了旧书摊上,上面还有自己的签字。气愤之余,他把这本书从旧书摊买了回来,然后再次给那位朋友寄了过去。

此举看上去解气,也可以想见他的那位朋友收到书后有多尴尬,但细想起来,书是拿来读的,如果人家读完了,受教了,何必在意人家怎么处置这本书;如果人家认为这本书是“赘疣”,应该“速朽”,那也只能说明这本书对人家没有使用价值,何必勉强人家收藏呢。

王阳明和鲁迅先生尚且如此豁达,其他能比二位先生写得好的人能有多少?还是淡定一点,学学二位先生的格局吧。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2025-08-19,11700|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2025-08-16,11669|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