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星陆双基监测平台成了农技人员的“千里眼”“顺风耳”,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及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本报资料图
近年来,我市累计创下25项全国粮食高产纪录,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等10多张农业国字号名片,农业人均产粮、人均肉蛋奶产量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图为大型游走式喷灌机“阔步行走”在田间。本报资料图
□本报首席记者 渠稳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如何让“中国碗”盛上更多“鹤壁优质粮”,我市始终在探索——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评比全省第一;
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乡村振兴现实基础综合排名全省第二;
累计创下25项全国粮食高产纪录;
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等10多张农业国字号名片;
农业人均产粮、人均肉蛋奶产量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取得如此成绩,我市有何秘诀?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从种到收,一个人掌管200多亩高标准粮田
人勤春来早。随着气温回升,小麦已进入拔节阶段,也是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3月18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春季麦田管理,有效解决春季小麦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夏粮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一望无际的麦田里,近500米的游走式喷灌机,犹如钢铁雄鹰,在希望的田野上“翱翔”;几十架植保无人飞机嗡嗡作响,唱出了一首首欣欣向荣的“田园牧歌”。
“游走式喷灌机1天可浇灌农田1200亩,植保飞机打农药1天能打200多亩地,收割机5分钟能收1亩地,省时省工还省力。种地需要的人工越来越少,高科技玩意儿用得越来越多。”家在浚县卫溪街道傅庄村的傅太华说,种地变得简单了。(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