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质的突破,是2024年全省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们围绕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优育强企业等热点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本质是应用新一代数字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省政协委员苗树群表示,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我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打造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在苗树群看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重点应在工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发力,在推动中小企业数实融合中,需要从政策优惠、降低成本、应用场景、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多措并举破解数实融合的系列堵点。
立足工业主阵地,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发展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高效协同;梯次推动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生态;以数字化接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利用数字化带动工业控制、工业软件等传统薄弱领域突破。
数实融合的关键因素是数据,使数据实现从资源到要素的转换,需要通过适宜的制度创新,在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上,提供差异性和针对性的政策供给,竞争政策和创新政策的组合,解决有效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供给不足,明确数据产权属性,构建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创新数据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系等。
与此同时,细化优化鼓励企业数实融合的优惠政策,建立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链主开拓技术外溢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产业链与价值链协同创新的态势。
赋能再造航空港区空铁双枢纽新优势
2023年7月,昆明—成都已在全国率先开通了高铁快运整列动车组(由CRH2A型动车改造而成)试点线路,主要运送生鲜食品、商务急件、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货物,已取得良好效果,在提供“当日达、次日达”等服务基础上创新推出了“高铁急送”(最快4小时送达)等产品。
在当前扎实稳住经济形势下,要统筹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和“一带一路”建设,高铁物流需适当靠前发力,在增强货运保障能力特别是“空中丝绸之路”强基扩面中发挥独特作用。
“郑州航空港站是全国首个规划专用高铁物流设施的高铁站点,高铁物流中心与高铁站统一规划、同步建设,通过综合物流通道无缝衔接,并首创采用高铁货运专用的集装器,为高铁物流及多式联运创造了便利条件。”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建议,加大力度协调国铁集团,尽早开通从航空港站始发的高铁货运专线,赋能再造航空港区空铁双枢纽新优势,助力航空港区在全国高铁物流实践中作出先行示范。
充分发挥创新型龙头企业作用
国家级创新平台揭牌、自主研发流水线全新上市、全球布局再加速、诊断仪器产业园启用、国内首座检验医学博物馆开馆……在深耕主业、持续真金白银高比例投入研发多年之后,安图生物正在进入收获期。
“体外诊断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以‘精准医疗’为导向的产业升级与创新将成为体外诊断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谈起安图生物的未来发展之路,省政协委员张瑞峰信心满怀。
对于充分发挥我省创新型龙头企业的作用,赋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他建议,要建立高强度研发投入企业白名单制度,探索制订“一企一策”培育方案,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向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倾斜资源,鼓励民营龙头企业打造创新研发平台,实现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布局,着力打造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和最高峰。不断壮大产业集群,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推动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
在郑州建设“国家粮食储运交易中心”
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交易中心”,搭建国家级粮食储运交易平台,整合粮食“收、储、运、加、销”产业资源,打造以粮食种植、粮食加工为依托,提供绿色仓储、现代物流、市场交易、科技创新、数字赋能服务的现代化粮食产业新模式,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建设的新引擎,是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国家中心城市,交通区位、粮食产业、粮食科技、粮食市场等优势得天独厚;建设推进河南粮食产业‘三链同构’转型发展的新旗舰,建设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绿色仓储体系的新支点,成为粮食行业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数字赋能的试验田,郑州具备全国独一无二的条件。”民革河南省委会认为,在郑州建设“国家粮食储运交易中心”万事俱备。
郑州“国家粮食储运交易中心”应以“大粮食、全产业、大市场、高科技”为立足点,以“绿色减损、创新协同、开放共享”为建设理念,以粮食产业系统性效能提升为目标,搭建国家级粮食储运交易平台,充分发挥河南“主产区粮食大省”“拱卫京畿、驰援四方”的区位优势作用,协同粮食产业“收、储、运、加、销”产业资源,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新模式,成为黄淮海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新引擎,成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有益抓手。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提速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构建河南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省级层面先后出台了多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政策举措,积极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多方发力下,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未来产业抢滩占先的格局。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存在规模增速不快、产业布局有待优化、门类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
省政协委员魏世义认为,可以从加大对新兴产业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等方面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提速发展,助力河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省委、省政府应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给予精准支持,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并抓好落地落实。出台相应的融资、贷款等支持方案,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有力举措。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创新协同、技术交流,推动实施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等行动计划,为发展新兴产业积蓄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 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