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红 赵文静 董艳竹 田莎
民生,是每年全国两会热议的焦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个“暖”字,铺陈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底色和决心。
就业、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备受关注的民生福祉未来将有哪些新变化?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一个个民生热点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确保民生实事实施不缩水不走样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健说,河南是人口大省,再小的民生事项乘以1亿人都是“天大的事”。
从2005年起,河南连续20年每年面向社会征集、甄选、确定10件左右的重点民生实事,并将其作为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持之以恒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如何让民生实事真正反映民情民意?在这一过程中,河南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聚焦百姓呼声高、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精准施策,先后谋划实施了城市居民用户燃气安全装置加装、城镇非居民用户“瓶改管”改造、城市窨井设施改造提升等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努力实现政府“所谋所干”与群众“所想所盼”同频共振。
“民生实事,这4个字看似平常,实则重若千钧。”马健说,为确保民生实事在实施过程中不缩水、不走样,河南探索形成了“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一事项一方案”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月跟踪、季通报、定期督导”,并在每年末开展核查认定、部门评价、社会评议。
下一步,河南将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钉钉子精神切实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让广大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助力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被提及25次。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重点群体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优化青年就业措施、破除就业歧视、培育新就业新形式、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等多纬度展开。
“一边是毕业生直呼‘就业难’,一边是企业为‘招工难’犯愁,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而产生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针对大学生就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朱彤晖认为,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应用、缺乏就业心理指导等问题叠加,亟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朱彤晖建议,高校要加大学生实践力度,提高学校教育的“社会性”,缩短大学毕业生“社会化”的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突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设置足量的专业实践课程,构建全方位的专业实践内容体系,改变重概念轻实践的现状,构建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知识地图”和“能力清单”培养计划。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万平表示,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要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始终;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切实提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紧密度。同时,职业院校要坚持就业导向,最大限度满足家长、学生对就业特别是高质量就业的需求。要坚持“瞄准市场设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搞教学”,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人岗适配”,最大限度解决“人岗错配”以及“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问题,以高质量就业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老有所养”是民生焦点,也是两会热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3次提到“养老”这个关键词。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中,有五大项均涉及养老相关工作。
“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持续加速态势,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人口老龄化催生银发经济,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既是保障广大老年人生活福祉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承哲建议,应统筹谋划、多措并举,着力推动新时代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确保“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么,该如何提高养老资源利用效率和养老服务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黄红霞建议,构建高质量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推广“全链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提高养老资源利用效率,建立以床位使用率、服务质量、老人满意度和普惠程度为主要指标的养老机构评价体系,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打造一批聚康复保健、休闲养生等为一体的康养基地、康养旅居产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养服务需求。
对于目前流行的“智慧养老”,黄红霞认为,高新科技、人工智能在助力养老的过程中,要精准识别老年人实际需求,全面进行适老化改造,不要因“过度智慧”导致老年人不适应、不会操作,避免老年人陷入“数字化的生活困境”。
“农村养老设施覆盖率较低,后期维护运营费用不足,这是目前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建议,深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丰富农村老年人养老形式。
构筑群众健康防线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今年1.69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出的“健康指标”,桩桩件件,都与筑牢人民健康防线息息相关。
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事关基层百姓的健康福祉。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伟建议,鼓励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级甲等医院、中医药特色医院在革命老区设立直属或附属医院,以及采取网络远程诊疗的形式,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帮助县级综合医院补齐短板、提升能力,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延伸。
“目前,脊柱侧弯已成为继肥胖症、近视之后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当前应加快推进青少年脊柱侧弯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防控策略,建立脊柱健康的长效防治机制。”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省政府参事花亚伟建议,以政府部门牵头为依托,以公立医院专科资源优势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筛查为切入口,面向易发多发的中小学生群体开展脊柱侧弯入校筛查工作。联动三级医疗资源,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贯穿“入校—院内—居家”的诊疗服务体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如何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特色课程。”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中医药管理部门配合,组织专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协调推进,在有条件的地区,将中医药列入地方教育特色课,向学生讲授中医药历史知识和简单防病治病的要领,让中医药文化从小在学生思想深处扎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细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各项民生举措具体、细致、务实,也为郑州未来发展建设中做好民生工作、增进民生福祉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