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新闻 PDF版阅读

汴京宋室风筝非遗亮相郑州

本报讯(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实习生 季思源 文/图)春风拂面,纸鸢飞舞。4月4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里陆陆续续来满了人,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纸鸢绘梦”非遗传承活动在此进行,博物馆特邀非遗传承人宋长虹亲临现场,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吸引了众多市民群众参与其中。

据悉,两宋时期,风筝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占有相当地位,汴梁风筝经千年传承,至今不绝。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汴京宋室风筝”,以其造型逼真、画工细腻、扎工精巧而著称。最独特之处在于其象形品种丰富,比例形状栩栩如生,且多取材于市民喜闻乐见的虫、鱼、鸟、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二楼报告厅有‘汴京宋室风筝非遗’活动,提供免费的制作材料,可以上去制作风筝。”在一楼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不一会儿,放有制作材料的桌子旁便坐满了人。非遗传承人宋长虹为参与者提供了绘有龙、猴、猪等十二生肖图案的风筝和五颜六色的水彩笔,让市民随意挑选并绘制。

“颜色要涂匀,竹子要贴对称。”宋长虹耐心地指导市民制作风筝的技巧,她告诉记者,此次活动通过让市民制作简易风筝的形式,让他们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

“因为小兔子喜欢吃胡萝卜,所以风筝中小兔子的衣服就涂成了橙色和绿色……”正在给风筝涂色的6岁小女孩涵涵说道。涵涵妈妈告诉记者,涵涵从小就喜欢做手工,除了这次的风筝,涵涵今年还制作过手鞭炮挂饰、泥塑龙、龙头帽等手工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既得到了娱乐,又体验了民俗文化的魅力。

在河南大学读硕士的车怡静和在郑州大学读大一的李瑞妍也在此次活动现场相识。李瑞妍告诉记者,这次风筝绘制和画画不同的地方在于,风筝制作需要将用来支撑的竹子粘在一起,并粘上风筝的尾巴和风筝线,车怡静说:“参与到风筝的制作过程中,感到很快乐。”

此外,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将在4月5日至4月6日期间,于二楼报告厅开展“扇绘繁花寄相思”“墨趣丹青”“考古人讲考古”等活动,丰富市民群众的假期娱乐生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