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去郑州 看华夏古国”采访团走进双槐树遗址、王城岗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 沿历史长廊 探寻“原初中国”曙光

双槐树遗址现场(无人机航拍)
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骨针

本报讯(本报记者 张倩 文 李新华 图)5300年前,中华先民就会养蚕制衣?1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如何向新石器时代转变? 11日,“去郑州 看华夏古国”系列活动采访团先后走进双槐树遗址、王城岗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沿着历史的长廊,去探寻华夏文明中“原初中国”的曙光。

双槐树遗址:探秘“原初中国”的样子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们熟知的有记载的历史往往从夏代开始,但夏代距今大概三四千年,那么5300年前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呢,在巩义双槐树遗址也许能找到答案。11日上午,采访团来到双槐树遗址发掘现场,探寻“原初中国”文明发源史。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村南的高台地上。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区域,以第四纪黄土沉积物为主,地貌自南向北逐渐升高。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2013~2020年,勘探确认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780米,现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面积巨大、遗存丰富的核心聚落遗址。

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又把中华文明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双槐树遗址出土遗物展馆里,记者看到双槐树遗址出土遗物丰富,包括仰韶文化晚期完整的精美彩陶以及与丝绸制作工艺相关的骨针、石刀、纺轮等。此外,遗址上还发现了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这些都表明:在5300年前的这座古老遗址上,生活着一群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人。

“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可能是王的尊贵身份的一种体现形式,而牙雕蚕是中国最早的成蚕雕刻工艺品,讲述了中国悠远的丝绸历史起源。”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汪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双槐树遗址目前重要考古发现主要有三重环壕,分布于居住区外侧,内壕周长约1000米,中壕周长约1500余米,外壕现存周长约1600余米,分别通过吊桥和实土的门道与外界相连,还有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地基经过大规模版筑法夯筑,位于内壕中部,中心居址区以南,主体建筑以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院落重叠复杂,比较明确的有三处大型院落,(下转六版)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