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PDF版阅读

【厚

文】

(上接一版)在郑国为卿执政的20多年时光里,对内,子产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他制定“封洫”之策,承认土地私有,作丘赋,改革税制,提高了农耕者的积极性;他笃守不徇私情而选贤人的用人观;他首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之于众,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中国依法治国的源头;他立谤政,不毁乡校,当时,郑国百姓常聚集于乡校议论国事,有人主张关闭乡校,子产断然拒绝,使民间许多治国之策得以充分表达;他还首倡“宽猛相济”国策,成为儒家和法家效法的衣钵。

对外,子产刚柔并济、据“礼”力争,是一位“有理、有力、有利、有节”的出色外交家。他改革和睦邻外交政策,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纵横捭阖,为郑国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内患不息,外患不止”,到“国力强盛,民富政安”,子产的改革与治理改变了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的国势而走向中兴。史家也常把子产和管仲并论,称“《春秋》上半部得一管仲,《春秋》下半部得一子产,都是救时之相”。

正是凭借“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无畏勇气、“依法治国”不毁乡校的智慧以及“人本主义”的突出贡献,子产不仅赢得了郑国百姓的深切拥戴,还收获了从孔子、左丘明、司马迁到清代史学家王源等一系列“大咖”级粉丝。他们对子产不吝赞美之词,尤以孔子“古之遗爱”“足以为国基”和清代思想家王源“春秋第一人”的评价流传最广。

爱民者,民恒爱之。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郑州市文化名家刘涛介绍,郑州有关子产的传说很多,比如“不忘本”“其子自负土葬于邢山”“陉山晚照”“老婆顶石”“将军柱”,以及郑州金水河和紫荆山名字由来传说等,都表达了百姓对子产的敬仰之情。

刘涛说,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金水河”名字的由来。公元前522年,子产病逝。“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元朝《贾氏说林》记载,为寄哀思,人们纷纷解下自己身上的玉佩和金银首饰送葬,然而子产为政十分清廉,其子遵其遗嘱未收,人们便将金珠美玉尽数抛掷到子产封邑的河里,入水财宝金光闪闪,此河从此得名“金水河”。在市内金水河畔,百姓为子产修建了一座祠园,永志纪念。

新郑作为子产出生、执政、长期生活的地方,留下了大量子产传说故事和历史遗迹,围绕子产文化品牌的深入挖掘和打造,近年来我市和新郑当地制定了子产墓相关保护措施,有效改善周边环境,同时开展文化研究和宣传推介,在《重读郑州》等书中将子产作为郑州相关名人进行推介宣传。接下来,将加强子产传说资料收集和文化研究,并结合近年来新郑市持续推进建设的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名人游园等工程,深入挖掘并注入更多子产文化元素,突出打造以子产为主体形象的文化地标品牌。

陉山之巅,子产墓冢墓门朝向郑国都城,仿佛仍在注视、守候着这片挚爱的土地。继承着子产“如农功般日夜思之、精耕细”的孜孜不倦,新时代的郑州人也奔跑在通往梦想之巅的路上……

2025-04-16,10808| 2025-04-15,10800| 2025-04-14,10792| 2025-04-13,10788| 2025-04-12,10784| 2025-04-11,10776| 2025-04-10,10764| 2025-04-09,10756| 2025-04-08,10748| 2025-04-07,10744|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2025-03-21,10636| 2025-03-20,10624| 2025-03-19,10616| 2025-03-18,10608| 2025-03-17,10600| 2025-03-16,1059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