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国际国内新闻 PDF版阅读

感受彝乡蝶变

共助乡村振兴

昭觉县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几名村民正在给开花期的番茄打杈
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的特色农产品现场展示

本报记者 武建玲 文/图

5月14日至16日,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大会暨“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在四川凉山举行。

这场由中国报业协会、四川省报业协会、中共凉山州委主办的“媒体盛会”,旨在探讨交流乡村振兴中主流媒体的着力重点、作用发挥及实践效果,凝聚助力乡村振兴的媒体智慧与力量。

3天时间,与会的百家主流媒体记者深入西昌市、昭觉县、冕宁县等地的乡村、城镇社区、产业园区,近距离领略凉山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魅、发展之变。大家边走、边看、边交流,也在思考着助力乡村振兴中主流媒体的作为。

彝乡和美展新颜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2020年,凉山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贫105.2万人。

当前,凉山正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三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幅具有凉山特色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记者们来到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村庄入口处“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莎莎”的标语格外醒目。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三河村视察,走进两户贫困家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为当地脱贫工作开出良方。

6年过去,三河村如今已旧貌换新颜,村民们搬进了新居,生活越来越好。

在三河村,记者们先后到村庄旧址、新居、村史馆、农特产品展销馆等地采访,详细了解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

村民吉好也求热情地招呼记者到家里看看,他的家干净整洁,墙上还挂着六年前一家人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合影。据了解,他家于2019年搬到新家,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再加上自家经营小卖部、养牛和种植农作物,2023年他的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

农特产品展销馆内,村民洛尔阿依正在直播销售苦荞、腊肉等土特产。记者们听着三河村的变化,感受着村民的幸福生活。

雨后,昭觉县解放沟镇大石头村更显秀丽。道路两旁干净整洁,一幢幢黄墙蓝瓦的民房在花草树木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欢迎你到昭觉来,我在这里等你,啦啦啦……”走进大石头村,身着彝族盛装的姑娘小伙们唱起了迎客歌。

大石头村过去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自凉山州“三大行动”启动以来,村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一体化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脏乱差”现象一去不复返。村里还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去年建新家政府补贴了30%。现在我家养了两头牛、40多只羊,几头猪养在家旁边的‘共享猪圈’”。村民阿库约哈的住房崭新整洁,家里的三个孩子,两个大的都已成家,小儿子在读高中,说起目前的生活他很满意。

走进昭觉县城北镇沐恩邸社区,一大片错落有致且带有显著彝族风格的小楼房映入眼帘。社区的文化广场上,当地群众跳起了热情的达体舞,用歌声和舞蹈欢迎远方的朋友。随后,捻羊毛、彝族银器和漆器制作,月琴、马布等彝族传统乐器非遗文化表演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

沐恩邸意为“沐浴在党恩下的府邸”。作为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针对搬迁群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社会关系不同等问题,社区通过“1357”基础治理模式和“双联四包”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全力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致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产业发展活力足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凉山的不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正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走进昭觉县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明亮洁净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里,生菜、南瓜、番茄等蔬菜正茁壮生长,几名村民正在为开花结果期的番茄进行整枝打杈。

“这是凉山第一批州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占地5100亩,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我们使用智能物联网系统将高海拔山区温、光、水等综合协调到最佳状态,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自动化灌溉、施肥,提高种植效率。园区投入使用后,聘请当地村民在这里务工以增加收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有着凉山州“华西村”的美誉。走进该村,楼房林立,花香扑鼻,成片的设施大棚让记者感受到该村产业发展的活力。

据了解,建设村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做精葡萄、草莓、樱桃等产业,2023年特色农业产业产值达2亿元。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该村又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愁文化有机融合到山水田园里,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预计2024年旅游业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

除了特色种植,特色民宿的发展也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

在西昌市大石板古村落,记者们在蓝天白云下沿着曲折别致的村间小路前行,绿水青山、黄墙黛瓦间,古村蝶变为乡村振兴样板的故事让大家赞叹不已。

大石板古村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曾一度沉寂。近年来,西昌市以古村改造和发展民宿经济为主线,成功重塑古村面貌。

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西昌市采用“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建筑手法,建立“山、水、林、田、路”立体传统村落体系,昔日古朴的村容村貌得到重塑。大石板古村还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并鼓励村民修建民宿和餐厅。目前,全村有超过200家不同档次的民宿和客栈,400多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过3万元。

“古村落+新民宿”的模式为西昌市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如今,大石板古村已成为西昌的“网红打卡地”。

媒体助力显担当

一路走来,记者们感受到了凉山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奋进之姿和发展之变。每到一处,大家纷纷用手机、相机、笔触实时记录、分享所见所闻,让更多人认识凉山、了解凉山。

与会的社长总编们普遍认为:记录传播好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典型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凉山推进乡村振兴的好做法、新样板值得被更广泛地“看见”。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王粤海表示,凉山好的做法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范本和标杆,值得宣传借鉴和推广。作为媒体工作者,将通过宣传报道,让这些范例、经验和做法推广到更多地方。

西藏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晓明表示,将认真采访、深入调研,将凉山推进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记录下来、广泛推荐。

五彩凉山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如何推动凉山“出圈”?

浙报集团编委、浙江在线总经理方卫英说:“作为媒体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用我们的笔、我们的镜头把凉山的美、凉山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来到凉山,助力凉山文旅产业发展得更好。”

“去年我们哈尔滨冰雪旅游‘出圈’,我觉得凉山也可以有一些作为,把文旅资源和基础做扎实,可能网络上某一个点就能‘引爆’,带来巨大的流量。”中国铁路哈尔滨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裴培提出建议。

结合媒体特点,不少媒体人就乡村振兴中媒体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深入思考、提出建议。

安徽六安新周报总编辑王政说:“作为新闻工作者,我认为发展旅游不仅要有好的家底,还要敢吆喝、会吆喝。凉山可以建立多元化、立体式、广覆盖的全媒体宣传矩阵,持续擦亮全域旅游金字招牌。”

广西日报专职编委陈璞认为,作为主流媒体,除了报道好乡村振兴,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更显责任担当。“在广西,我们一直致力于桂品出山入粤(广东)融湾(港澳大湾区)。同样,川品出川也迫在眉睫,媒体应该把责任扛在肩,不但见证发展,更是推动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媒体既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推动者。如何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媒体人在行动中思考,也在思考中行动……

2025-01-23,10272| 2025-01-22,10264| 2025-01-21,10256| 2025-01-20,10248| 2025-01-19,10240| 2025-01-18,10232| 2025-01-17,10224| 2025-01-16,10216| 2025-01-15,10208| 2025-01-14,10200| 2025-01-13,10192| 2025-01-12,10188| 2025-01-11,10184| 2025-01-10,10176| 2025-01-09,10168| 2025-01-08,10163| 2025-01-07,10155| 2025-01-06,10147| 2025-01-05,10143| 2025-01-04,10139| 2025-01-03,10131| 2025-01-02,10127| 2025-01-01,10123| 2024-12-31,10115| 2024-12-30,10107| 2024-12-29,10103| 2024-12-28,10099| 2024-12-27,10091| 2024-12-26,10079| 2024-12-25,1007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