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公园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
本报记者 苏瑜
“我遭遇到很多人生中的挫折、苦难、不幸的事情,都是用李商隐的诗来化解。”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的叶嘉莹这句评价,可以说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在读李商隐的声声叹息中,精神内耗“无端”就被治愈了。
一生在眷恋与舍得中纠缠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将生命的复杂体验书写。他经常不去叙事,就是写一个状态。他跳脱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专注写自己的私情,也是在写所有人的深情。
无论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华丽交织的幻灭,还是“客散酒醒深夜后”的无边荒凉,抑或是“走马兰台”“青袍送玉珂”的无奈与不快,他总是在哀伤、没落、颓废中又找到一点生命存在的理由,让我们重回“微注小窗明”的平静与珍惜,以“持红烛赏残花”的勇气,泪湿“最高花”——生命不就是在一些貌似不重要的小小时刻,完成蜕变与自我实现的吗?
选择一个傍晚,记者乘坐郑州地铁10号线,直达李商隐公园。正门入口处,便是诗人在艺术上极富个性的代表作《锦瑟》。他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等典故,把生命里面的那些个复杂得讲不清楚的情愫,浓缩成简洁的文字,把个人私情的经验,扩大到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投射的生命体验。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