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PDF版阅读

驰骋在麦田里的农机手

李金喜在工作中

本报记者 赵冬 李宇航 文/图

麦子熟了。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有一群人,他们穿梭于麦田,把眼中的丰收变为手中的丰收。在旧时,他们叫麦客;今天,他们叫农机手。他们是每一片麦田的匆匆过客,也是这个季节的主角。

老农机手的麦忙时刻

每到麦收时节,李金喜的一天都是从晨光熹微中开始,在夜色深沉里结束。这一天是简单的,简单到他一天只在做一件事;这一天是忙碌的,忙碌到他一天几乎未离开过麦田。

李金喜是郑州航空港区龙王办事处赵郭李村人,今年63岁的他农机“驾龄”将近20年。从少时手拿镰刀割麦,到中年时拥有第一台收割机,现在虽年迈但仍能驾驶着最先进的收割机驰骋麦田,李金喜亲历了每一个时代的麦收。他说,年年岁岁,不变的是那片土地和割麦人,变的是一年比一年饱满的麦穗,还有一年比一年先进的收割机。

早上5点多,迎着晨曦,李金喜开着收割机来到一片麦田。这片麦田属李金喜所在的赵郭李村,前一日跟他预约好的农户已在地头等候。初夏的早晨是清凉的,太阳还未升起,金黄的麦穗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来得早啊。”“麦收不等人,看着熟透的麦穗心里欢喜,但也着急啊。”简短的两句交流后,李金喜就开启了今天的“第一镰”。

这是一片平坦的大地块麦田,远望如金色海洋,晨风吹过,微浪轻翻。每一个农机手都喜欢这样的麦田,平坦、连片,收割起来方便,效率也高,割完这一家的麦子紧接着就能割下一家的。李金喜说,如果都是这样的麦田,他一天能收割150亩以上。

在农户的引导下,李金喜驾驶着收割机驶进麦田,只见收割机驶过处,一棵棵麦穗被卷入割台,顷刻之间,地上仅剩浅浅的麦茬,秸秆被打碎后从收割机后方喷出,散落在田里。每次出去收割,李金喜还有一个开三轮车的搭档,收割完成后,收割机要把已经脱粒并暂存“机肚”的麦粒吐入一旁的三轮车里,三轮车再把麦粒运送至农户指定位置。大约十几分钟后,第一家的小麦收割完成,早已在旁等候的另一个农户立即把李金喜引至旁边的自家麦田。

对于一个农机手,技术很重要。作为一个有着20年“驾龄”的老农机手,李金喜的收割技术在十里八村有口皆碑。不同农户家的麦田往往是连着的,中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技术不到家的农机手,在收割一家的麦子时,很容易会割到旁边农户家的麦子,这就有可能引发一些争执。李金喜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失误,在村民心中,只要把麦田交给李金喜,就可以完全放心。

中午时分,太阳正炙,李金喜的妻子带着饭来到田地。还在麦田里忙碌的李金喜把一片麦子收割完后,才来到地头吃饭。妻子带来的是面条,饥肠辘辘的李金喜接过碗筷狼吞虎咽起来,三五分钟,一大碗面条进肚,他立即又回到收割机上驶进麦田,因为下一个要割麦的农户正在旁边等着。

夜已深,麦田里仍传来收割机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但没有人觉得它吵,在大家心中,这是丰收的声音。忙了一整天的割麦人总归要休息,深夜12点,李金喜驾驶着和他一样疲累的收割机回到家中,简单地洗了洗,倒头便已呼呼大睡。四五个小时后,他就又要起来,在新的一天重复着前一天的繁忙。

辗转上千公里割麦的“新麦客”

小说《白鹿原》曾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的麦客,每到麦收时节,麦客们就告别家人,去往各地给别人割麦子。现在也有麦客,不过他们在麦收时辗转的地方要比传统麦客更广、更远,大家称他们为跨区收割。

这几年,年纪渐大的李金喜已不再去外地割麦,他现在的收割范围基本就是在家周围。而与李金喜同村的高飞则是一名“新麦客”,今年40岁的他已有10年农机“驾龄”,他每年都会开着收割机去外地割麦。5月30日,通过李金喜,记者联系到了正在南阳割麦的高飞。从湖北襄阳到河北唐山,1000余公里路程,如果说老农机手李金喜身上记录的是不同年代的麦收,那么高飞身上记录的就是从南到北不同地区的麦收。

5月15日,高飞就开着收割机离开了家,他首先到的是湖北北部的小麦种植区。彼时郑州区域的小麦尚未成熟,南襄盆地里已是满眼金黄。他一天的开始与前辈李金喜相同,天未亮便起床,晨光熹微里开镰,然后一片一片麦田往前割。他几乎每年麦收都会来这里,所以这里的人很多都认识他。技术过硬、说话和气,是他留给这个地方人的印象,乡亲们一看到他来,无须盘问,便把他请至麦田。

从五月中旬离家,到六月中旬归家,最南到湖北,最北到唐山,不同的地方,一样的丰收。一个月时间,辗转1000余公里,高飞不是在麦田就是在去麦田的路上。每年小麦的收割期一共也就20多天,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头顶炙阳、汗滴泥土,高飞每天割麦时间都在15个小时以上,经常一天收割小麦150亩以上,中途除了吃饭时,几乎没有休息。

外出割麦的日子里如何吃住?高飞说,他们吃饭时经常就是在路边随便买些食物对付两口,晚上大家基本都是露宿原野,直接在收割机里睡觉。麦客人在异乡,食宿条件很艰苦,但异乡的人们把他们视为最尊贵的客人。高飞说道,每次割麦割到吃饭时间,都会有乡亲们热情地把他们拉到家中用饭。而且现在每到一个地方,道旁都有当地设立的服务站,服务站里水、药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这极大方便了他们这些跨区作业的麦客。

月上中天。割麦割到夜里10点多、甚至12点多,对高飞来说是常态。一天下来,他身上的汗未落过,尘土与碎秸秆附着在身上,不仅是累,而且难受。每天晚上结束割麦后,都会有农户邀请他到家里洗一洗。洗罢,高飞谢绝农户的留宿邀请,将收割机开到安全的地方,他就躺在驾驶室里休息。

此时,所有的收割机都已停止轰鸣。万籁俱寂,星空下的麦田是一片浪漫的氛围。睡觉之前,高飞给在郑州家里的妻子打去电话。“累不累?吃饭吃饱没?不要太辛苦了,明天少割点……”高飞说,每次打电话,妻子从不问他一天挣了多少钱,只是让他吃好、注意身体,不要那么辛苦。

如今麦收已全面开始,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高飞将继续一路向北。他说,唐山是他的终点站。

2025-04-16,10808| 2025-04-15,10800| 2025-04-14,10792| 2025-04-13,10788| 2025-04-12,10784| 2025-04-11,10776| 2025-04-10,10764| 2025-04-09,10756| 2025-04-08,10748| 2025-04-07,10744|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2025-03-21,10636| 2025-03-20,10624| 2025-03-19,10616| 2025-03-18,10608| 2025-03-17,10600| 2025-03-16,1059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