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从历史深处走来 向着未来奔去 ——“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践行“四力”步履铿锵

本报记者 孙新峰 李记 李娜 王朋飞 李福 康钰

“亘古亘今、日新又新”,时间清晰记录前行的足迹。从黄帝、岐伯、列子,到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再到许衡、高拱、耿介;从宇通、新大方、中铁装备,到数链科技、中原动力、四方达,再到三全、康师傅、好想你……随着6月2日《牛凤山:山窝里走出“武状元”》《超亚医药:治愈系产品暖身心》两篇文章和相关融媒体作品精彩刷屏,本报推出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厚文强工·问郑”两个单元共36篇报道及相关融媒体作品全部刊发,圆满收官。

(一)

这是一次媒体融合的探索之旅。在本次系列报道中,郑州日报社超过50位记者上阵,重走历史名人故里进行精彩、深度对话,探访郑州知名品牌找寻成长、突围密码,通过报网端微屏百花齐放,文图音视频交相辉映,系列融媒体作品全网总点击量突破5000万次,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彰显了主流新闻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这是一次践行“四力”的奋斗之行。在系列稿件的采写过程中,郑州日报社记者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四力”要求,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在大视角下讲小故事、从小事件中见大背景,专业性和可读性相辅相成、有机融合,采写出一批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的报道。

这是一组精心“烹饪”的真诚力作。“厚文”遇故知系列报道,通过对和郑州有关历史名人的故里实地走访和现实价值挖掘,展示郑州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强工”压舱石系列报道,通过对郑州工业、郑州品牌进行深入报道,展现郑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强产业促发展的实力与活力。

文化和工业是推动城市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工业是郑州立市之本,文化是郑州的灵魂和特质所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郑州实践新篇章,既需要打造工业强引擎,也需要厚植城市文化优势,努力推动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发展,形成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丰富多元的城市实践,在经济发展中惠及民生,在文化传承中造福群众。 (下转二版)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