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法章
那是一个晚秋,我们正在地里卖力地挖着红薯,突然从生产大队部高音喇叭里传来一条消息:从1977年开始,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犹如一记春雷,让我们这些下乡知青激动不已,似乎看到了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希望。
我们个个跃跃欲试。然而,真正到了考前练兵的节骨眼儿上,又一个个傻了眼:1966年至1976年正是我们那一代人受教读书的大好时光,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求知若渴、贪学好读的热情却被禁锢在几乎无书可读的荒凉中。我们的身影不是时常闪现在书声琅琅的教室,而是劳碌奔波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田间地头。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英语只学了26个字母,历史、地理等课程从未开设,就连语文课也被一篇篇流行的大批判文章所取代。更让人悲催无奈的是,由于刚刚恢复高考,上上下下准备不足,没有统一教材,更缺乏相应的高考复习大纲,迎考者一个个都在抓耳挠腮。说是复习,其实大家都像无头苍蝇一般,每天都在毫无目标地瞎碰乱撞,不知复习什么,又该如何复习。
那次高考是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自主出题。高考那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怕惊醒熟睡中的母亲,我推开虚掩着的窑门,蹑手蹑脚地来到灶火旁。我把冒着腾腾热气的烤红薯放进挎包,那是我三天高考的全部口粮。
那一年的考生囊括了10年间历届高中毕业生,考生年龄跨度也是最大的,从稚气未脱的少年到已结婚育子的青壮年,可谓盛况空前。
考场设在离我们家近20里地的米村中学。当我们气喘吁吁步行到考点时,学校还没开门。等汗水落尽,身上又是一阵阵刺骨的寒冷。学校附近有一块麦田,地角处立放着一捆捆收割后的玉米秆。我们扒开玉米秆钻了进去,这样既能抵御风寒,又能静心备考。
那次高考,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高考试题也是全新的,因为这些试题有很多考生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好在我当过两年民办教师,脑海里尚存一鳞半爪文史地理方面的知识,靠着这些“三脚猫”的功夫,总算磕磕绊绊地坚持考到了最后。
记得临考前几天,我们几个考生还为猜测高考作文题目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有的说是《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有的说是《记一件小事》,甚至还有人一口咬定是《学好文件抓住纲》,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我猜测的高考作文题目只有一个字《路》,并为此做了精心准备。到了高考那天,作文题目却成了《我的心飞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凭着对老人家的深切缅怀之情,我饱蘸笔墨写了一篇情感真挚的作文。而我在考前猜测的作文题目恰恰成了那一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当时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几年之后,我却从浙江参加部队高考,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从而拓展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果冥冥之中有什么因缘的话,这是不是一种因缘巧合呢?
那年高考,填报志愿是在录取分数线下来之前,因而便多了一些盲目性。很多考生几乎都一窝蜂地填报了清华、北大等一些知名院校,因从小曾立下过当记者的弘誓大愿,我填报的第一志愿为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编辑记者专业,第二志愿为武汉大学哲学专业,这都是响当当的知名学府。
忽一日,在公社教委工作的赵老师骑着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兴冲冲地来到学校,从挎包里掏出两本红彤彤的《高考预选通知书》,一本是我的,一本是在同校任教的文老师的。那一年高考录取程序是,根据考生得分情况,先由地、市预选,然后在预选考生中再由省里择优录取,程序非常严谨。那年全公社参加高考的有四五百人,在数百名考生中,仅有16人进入预选之列。我们这些预选者经过严格的政审和体检,有的被录取,有的随后接到了另外的通知:拟在第一批次录取基础上,再录取一批新生。但鉴于院校居住条件所限,该批次新生采取“走读”形式,学习和毕业分配享受与第一批次新生同等待遇。然而,我们在大城市举目无亲,居无定所,只好放弃“走读”,与大学失之交臂。
1978年冬,我带着遗憾,入伍来到浙江舟山群岛。在那些艰苦的军旅岁月里,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并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懈地努力着,憧憬着有一天能够跨入大学校门,成为一名令无数人倾慕的天之骄子。
经过一番坎坷的磨难,直至5年之后,我才如愿以偿,考取了海军政治学院,而考取的也正是自己第一次参加高考时所选择的专业。
转眼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也从当年的蓬勃少年成为年逾花甲的老人。如今,回忆起当年参加高考时的情景,依然感慨万千!多年来,我曾无数次地做过这样的猜想:如果在第一次高考前得到老师的及时辅导;如果自己具备了顽强的毅力并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如果当初自己能够跳起来摘桃子,而不是选择麻木和随大流;如果……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更没有后悔药!尽管后来我圆了大学梦,但那是在历经坎坷后的幡然醒悟,是痛定思痛中的拼力一搏,是被逼上穷途末路后的绝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