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与赛道交响,速度与创新碰撞。2024中国(河南)新能源汽车拉力赛将于8月28日在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发车。届时,来自全国的报名车手及厂商车队共120名选手将驾驶60台车辆参赛,在4天赛期里驶进郑州、洛阳、焦作、安阳4座城市,完成4个赛段共3项赛事,用车轮“行走”河南,打卡城市地标,品读厚重中原文化,以“体育+”带动“经济+”。这是记者7月3日从郑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该项赛事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
总里程800公里
打卡4座城市地标 品读厚重中原文化
2024中国(河南)新能源汽车拉力赛,由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郑州市人民政府等主办,郑州市体育局、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政府、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郑州国际赛车场等承办,河南一亨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运营,从8月28日持续到8月31日,总里程800公里,共计郑州、洛阳、焦作、安阳4个赛段,包含定速拉力赛、场地障碍赛、直线加速赛3项赛事。
本次新能源汽车拉力赛将于8月28日上午9:00在郑州奥体中心举办发车仪式。参赛车辆从郑州奥体中心出发后,开启定速拉力赛,途经CCD中央文化区、磨街文创园、二七纪念塔、CBD中央商务中心、中原福塔、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最终抵达郑州国际赛车场,在郑州国际赛车场开展场地障碍赛及直线加速赛。其余分段赛将于8月29日至8月31日,在洛阳、焦作、安阳等城市完成。
据了解,为提升本次比赛的观赏性与竞技性,根据我省各城市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赛事组委会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和路线勘察,最终确定郑州、洛阳、焦作、安阳4个代表性城市参与。在线路规划中巧妙融入了4座城市特有的地标作为赛程打卡点,比如,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洛阳的“中国国花园”,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参赛选手们将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体验各地区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每个赛段都能体现出河南各地深厚的特色文化底蕴,这本身就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实践,同时,展示出赛事沿途每一座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焕发出的新风貌。
根据国际汽联运动总则、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2024年国内汽车集结赛比赛规则》,城市拉力赛不飙速,以技术获胜,最接近规定时间的车辆获胜;场地障碍赛为固定场地,用桩桶设置弯道,每辆车用时最短者获胜;直线加速赛在郑州国际赛车场的国际大赛道举行,百米直线加速,用时最短者获胜。
另据了解,本次新能源汽车拉力赛近期将通过赛事官方小程序、“体育郑州”微信公众号等向社会发布报名通知。为确保赛事组织质量和车手体验感,赛事规模不超过60台车,报满即止。
以“体育+”带动“经济+” 助力郑州打造国际体育赛事名城
2024中国(河南)新能源汽车拉力赛,是河南省首次举办国家级新能源汽车赛事。本次比赛发车仪式及相关比赛在郑州市举行,将进一步点燃市民参与汽车运动的激情,对助推我市体育强市建设意义重大。同时,本次比赛也将以“体育+”带动“经济+”,助力郑州打造国际体育赛事名城。
赛车运动集竞技性、观赏性于一体,代表着拼搏、挑战、精彩。河南省赛车运动发展较早,民众基础深厚,曾涌现出芦宁军、孙玉卿、付光明、孙绍恩、王晓林、樊凡等知名车手。郑州市将以举办本次新能源汽车拉力赛为契机,积累办赛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高规格、高水平的重大体育赛事落户郑州,走深走实体育搭台、经贸唱戏之路,持续放大以“体育+”带动“经济+”的综合效应,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全面协调发展。
城市发展需要“名赛”,同样也需要“民赛”。郑州市也将以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格局和情怀,持续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着力办好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不断激活体育市场活力、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促进文、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体育运动和健康需求做出应有努力和贡献。
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理念 助力郑州建设新能源汽车之城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和新兴的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是正在加快建设的算力之城、钻石之城、超充之城、量子之城,也是加快建设的新能源汽车之城。举办2024中国(河南)新能源汽车拉力赛,对郑州市建设新能源汽车之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政策,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的重要举措。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正在不断加大对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深入实施体育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积极推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影响力。在此背景下,2024中国(河南)新能源汽车拉力赛应运而生,以体育赛事为平台,与国家力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等多种元素,共同推动文体事业及社会经济综合发展。
将于下月底开赛的2024中国(河南)新能源汽车拉力赛,将成为郑州打造“文化郑、年轻郑、国际郑、科技郑、服务郑”一个具体标签,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让城市更加活泼。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需要的同时,点燃产业转型提质、促进就业消费的新引擎,实现我市体育强市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促双赢。 本报记者 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