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评论 PDF版阅读

别让流量化炒作 伤及善意的互动

近日,一则关于“好学小孩哥在北京地铁上被北大博导收徒”的消息引起关注。然而,在热度攀升的背后,有一个事实浮出水面:这则消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误读和夸大。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白生对此做出澄清,他表示确实在地铁上遇到了这位好学的孩子,并与其进行了交流,但并未有“收徒”的意向和承诺。

正如赵教授所言,这个孩子身上具有一些“罕见的品质”。地铁这样喧嚣、繁忙的公共场所,一个孩子能够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中,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罕见的品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赵白生教授对这位孩子的夸奖,不仅是对其学习态度的肯定,更是对全社会的一种呼吁,呼吁大家能够回归学习的初心,通过阅读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浮躁中找到沉淀。

赵白生教授作为一位博士生导师,能够在地铁上与一名普通孩子平等、友好地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格、品格的塑造。通过这个特殊的场景,形象地传导了一种理念: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和校园,而应该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随着消息在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播,一次原本简单、善意的互动被赋予了过多的解读和想象。有人将这次地铁上的偶遇解读为“天才少年”与“名师伯乐”的传奇故事。这种过度的解读和美化,不仅容易误导公众,也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赵白生教授的及时澄清为这场“地铁收徒”的网友演绎画上了句号,但这场基于想象的过度解读背后,有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社交媒体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有着快速、广泛的特点。与此同时,某些自媒体博主往往带有一定的引流功利目的,容易引发误解和争议。在这起事件中,一些媒体和网友将赵教授的简单交流解读为“收徒”,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读书这类美好事物的亵渎。

一次偶遇和赞赏引发了一场“地铁收徒”传闻,这一事件揭示了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容易失真和夸大。赵教授无论是真心的夸奖还是郑重的澄清,他用平和理性的表达和及时有效的互动,对被夸大的网络传播进行了纠偏。

少一些功利性炒作,多一些正面鼓励,不要让那些臆想式的渲染和过度解读,伤及原本美好的事物。 陈 江

2025-10-13,12094| 2025-10-12,12090| 2025-10-11,12086| 2025-10-10,12078| 2025-10-09,12074|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