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我把郑州唱给你听系列报道

《朝阳沟》演出现场
扫二维码 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苏瑜 文 徐宗福 图

核心提示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郑风》到如今登封“会唱歌的村庄”,郑州从古至今就浸润在音乐的滋养中,又不断创造新的音乐。展现“文化郑、年轻郑、国际郑、科技郑、服务郑”的多元魅力,郑州日报推出《我把郑州“唱”给你听》系列报道,从文艺的角度,把郑州“唱”给你听。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凭借一部豫剧现代戏《朝阳沟》,这个位于嵩山脚下、颍水岸边、登封市大冶镇的小村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60多年过去了,《朝阳沟》依旧在传唱——

“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每当“亲家母对唱”的经典唱段响起,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

《朝阳沟》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的一座里程碑,深深影响着几代人。锣鼓铿锵,戏韵悠扬,7月11日,记者来到登封,走进朝阳沟村,探寻戏曲背后的火热故事。

一村两戏 名动四方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朝阳沟是丘陵地带的一个普通村庄,一个个农家小院依地势而建,门前是各种花木。

来到朝阳沟文化大院,几位戏迷正在排戏。爱娱乐、爱唱戏,是这个村子的老传统,无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幼,都以唱戏为乐、为荣。

舞台上,饰演“拴保”的是74岁的村民赵中岳。说起《朝阳沟》,赵中岳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就是当年任河南豫剧院艺术室副主任、豫剧三团团长的杨兰春带着演员来村里体验生活。

1957年秋天,杨兰春第一次来村里体验生活。在担水抗旱抢种的劳动中,一个名叫“银环”的姑娘吃苦耐劳、干活踏实,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后来,一个以赵银环为原型,反映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贡献青春的剧本诞生了——据说,由于排演时间仓促,戏都要开演了,还没有名字。(下转二版)

2025-04-14,10792| 2025-04-13,10788| 2025-04-12,10784| 2025-04-11,10776| 2025-04-10,10764| 2025-04-09,10756| 2025-04-08,10748| 2025-04-07,10744|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2025-03-21,10636| 2025-03-20,10624| 2025-03-19,10616| 2025-03-18,10608| 2025-03-17,10600| 2025-03-16,10596| 2025-03-15,10592| 2025-03-14,1058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