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PDF版阅读

进入伏天,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本报记者 张华 实习生 勾泽萱

俗语称“夏练三伏”,7月15日正式入伏,磨炼自己意志的时候到了。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三伏天”,怎么算?我国古人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二十四节气“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但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三伏”大约在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正好处于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天数则不固定。

为何“三伏”这么热?

夏天,北半球倾向太阳,太阳光的方向与地面近乎垂直。夏至这一天,太阳在天上最“高”,理应是最热的一天。但实际上,最热的是一个多月后的“三伏天”。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太阳光首先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约10吨的空气可以储存大量的热。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到了晚上,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这样,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只有几摄氏度到十几摄氏度。

因此,每天的平均温度就不完全取决于从太阳得到多少热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差,即积累的热量的净变化。

夏至过后的几十天中,虽然太阳的位置较高、日照时间较长,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温度不断升高。

加之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更加闷热的重要原因。同时,在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也就更热。

“三伏天”日常生活要注意些什么?

户外作业、外出活动、运动尽量避开中午12点到14点最热的时段。避免阳光直射,衣着浅色轻便透气的鞋帽、衣服,外出使用防晒霜,在烈日下工作应增加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记得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如果在户外剧烈运动,应该每小时喝2杯至4杯水,以淡盐水为宜。

饮食方面,三伏天适合多喝热茶、吃些热食。夏天,喝冷饮虽凉爽,能够起到降温作用,但由于血管受冷收缩,反而会降低身体散热速度。多喝热茶、热水,能促进汗腺分泌,才更解暑。三豆汤是一款不错的防暑解热饮品,具有健脾化湿、清热消暑的作用;炎热夏季,人体易因食用寒凉食物而导致肠胃偏寒。可适当吃些羊肉、牛肉以温阳散寒。

2025-10-12,12090| 2025-10-11,12086| 2025-10-10,12078| 2025-10-09,12074|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