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我把郑州唱给你听系列报道 古乐今“声”馆中藏

扫二维码 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秦华

核心提示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郑风》到如今登封“会唱歌的村庄”,郑州从古至今就浸润在音乐的滋养中,又不断创造新的音乐。展现“文化郑、年轻郑、国际郑、科技郑、服务郑”的多元魅力,郑州日报推出《我把郑州“唱”给你听》系列报道,从文艺的角度,把郑州“唱”给你听。

演员曲裾深衣,环佩叮咚,仿佛古代乐师款款走来;钟鼓磬瑟、箫管琴笙,奏响古与今的“合唱”……进入暑期,位于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一楼的华夏古乐厅总是座无虚席。步入展厅,天籁古音绵绵不绝,金石之声清越飞扬,为大家展开了一幅可听、可看、可感的历史画卷。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是我省展示与传播古代音乐文化的特色品牌,成立24年来,乐团将一件件中原音乐文物、一首首文献中的乐谱、一个个历史的场景活化呈现,带给人们可以聆听的历史,以华夏正声的盛世重现,谱写着我们共同的音乐文化记忆。

天籁之音越古今

中原的古代音乐,像一条历史的长河,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已经走过了8000多年的沧桑岁月。如果说中国音乐史有源可溯的话,无疑应该从“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说起。

8000年前,贾湖骨笛吹响了文明最初的乐歌;8000年后,它理所当然成为华夏古乐团音乐文物复原演出的“主角”。

一曲史前骨笛与陶乐器组合节目《远古的回响》拉开了华夏古乐团演出的序幕,骨笛发出的旷远古声令每一位参观者动容、震撼。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是我国音乐考古史中出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实物,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位列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首,是华夏古乐团复原的首批音乐文物之一。

如何复制骨笛,并将骨笛的演奏舞台化呈现?这让华夏古乐团的老师伤透了脑筋。(下转二版)

2025-10-12,12090| 2025-10-11,12086| 2025-10-10,12078| 2025-10-09,12074|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