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我把郑州唱给你听系列报道 一曲民歌慰乡愁

扫二维码 观看视频
黄河打硪号子(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苏瑜

核心提示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郑风》到如今登封“会唱歌的村庄”,郑州从古至今就浸润在音乐的滋养中,又不断创造新的音乐。展现“文化郑、年轻郑、国际郑、科技郑、服务郑”的多元魅力,郑州日报推出《我把郑州“唱”给你听》系列报道,从文艺的角度,把郑州“唱”给你听。

“黄河那水黄又黄啊,嘿哟嘿嘿……黄河那号子有力量啊,嘿哟嘿嘿……”中牟县万滩镇三刘寨村非遗表演队的队员们,身着中式背心,腰系红腰带,头裹汗巾,拉辫打硪。随着夯硪的起伏,那雄浑的黄河号子如同鼓点,激荡人心。

在河南广袤的黄淮平原以及太行、伏牛、桐柏、大别山的腹地,丰富多样的民歌广为流传,温暖如阳光,照耀着人们,给予无尽的慰藉与力量;又如甘甜的泉水,静静流淌在百姓的心田,诉说着千年不朽的历史与传说。

在郑州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同样有民歌传承。走,一起去追寻那些遗落的余韵和痕迹,用心聆听,全情体验,感受群众的智慧与情感。

黄河号子,千年水运交通运输文化的结晶

“喔——啊哎,嗒——啊嘿,喔——嗬嗬哎……”这声音雄浑而充满力量,曾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穿越荥阳汜水镇口子村的玉门古渡,回荡在天地之间。

玉门古渡,是济水与黄河交汇向南流淌的节点,也是鸿沟与济水相汇的所在。在宋代之前,这里曾是通济渠的重要码头和场站,当时全国性的大粮仓——敖仓、河阴仓便坐落于此。

在86岁老人王小毛的记忆里,儿时这里是一个大码头,山西的棉花、粮食从这儿卸货,再送到火车站,或者经过这里运到下游。 (下转二版)

2025-10-11,12086| 2025-10-10,12078| 2025-10-09,12074|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