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的着力点

夏自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结合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的数字技术应用

首先,要树立数字思维。过去我们常说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其实互联网思维意在需求侧发力,强调的是消费,而数字思维意在供给侧发力,同时还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实现所蕴含价值最大化、“再发现”乃至聚合效应,从根本上提高文化生产力。因此,要转变思维,推进由过去的互联网思维向当今的数字思维转变。

其次,统筹规划文化转化创新的数字化政策体系。要加强“文化+数字技术”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文化转化创新的数字化政策体系,形成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专项规划,将其纳入政府文化发展规划和现代产业体系中,从保障措施上进一步推进文化数字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再次,强化文化转化创新的数字技术应用。要传承和创新文化所蕴含的哲学、美学意蕴,运用数字技术探索更多易于认知和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化形态的文化产品,同时遵循数字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文化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形成符合当代语境和审美的新产品和精品力作,实现数字技术和文化转化创新的交相辉映和良性循环。

二、深挖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的文化内涵

首先,打造文化新场景。要立足郑州“文武双全”城市特征,擦亮“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深挖大河文明璀璨、辉煌文脉赓续、纯粹功夫之道蕴含的内涵、特质、思想、精神、要素、规则、宗教、礼治、信仰,具有的历史地位、贡献、价值,以及转化、创新、传承、传播和弘扬的路径等,打造文化新地标和靓丽名片,彰显文化软实力,提升郑州城市形象。

其次,培育文化新业态。要聚焦“山河祖国”和少林功夫超级文化IP打造计划,深挖文化内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亮点、从人文符号中寻找灵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素材,积极培育数字演艺、沉浸式展览、微短剧、数字虚拟人、国潮设计等文化新业态,进一步提升郑州的影响力、美誉度和城市品位。

再次,催生文化新产业。要立足郑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围绕黄河文化、黄帝故里、嵩山少林寺、商都遗址等地域特色,深挖郑州文化内涵,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最后,激活文化新消费。要以打造消费市场新地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紧紧围绕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深挖文化内涵,突出郑州消费特色,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实施文化消费工程,促进中高端消费集聚,盘活文化新消费。

三、提升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的规模效益

首先,形成文化资源数据库。要鼓励和支持文旅、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物、网络文化文艺等各级各类文化机构跨越“数字鸿沟”,对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博场馆、景区等进行高质量数字化建模采集,把分散在各级各类文化机构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起来,按照统一标准,通过标识解析体系,把零散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起来,形成文化资源数据库,使数据资源“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从而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全面共享。

其次,培育规模以上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龙头企业。一方面要培育壮大诸如约克动漫、郑州枫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点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本土领军企业,通过强化创新驱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及政策扶持,让本土领军企业“强筋壮骨”、出圈出彩;另一方面,要引进、留住一批外来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的龙头企业,将外来企业的数据资源、配套资源、数字化能力沉淀到本地,真正形成数字生态,赋能更多郑州企业。

再次,打通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产业链。要紧紧依照“资源—版权—产品—产业”价值链,切实解决产业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数字产权评估不规范等问题,将“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和“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这些超级IP转换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形成规模效益,从而为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注入持续的发展动力。

四、加强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制定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对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已建或者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完善确权及授权方式;明确划分有限电视网络、广电5G网络和互联网互通平台在数字化知识产权成果传播过程中的网络服务行为和内容提供行为;明确划分多元主体的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在数字化内容的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其承担责任的范围;明确文化机构相关人员基于职务行为完成的数字化知识产权成果归属的认定标准;对于产生纠纷的数字化知识产权成果的线上消费行为,要优先考虑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数字文化企业要搭建数字化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事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的新型数字文化企业,要在构建自己的数字化业务和法务团队基础上,更加重视数字化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法律法规框架内从确权、行权、维权层面全流程搭建数字化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五、培养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打造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要顺应人才培养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新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互衔接为出发点,把数字化技术融入文化产业学科设置、科研机构设立、师资教育及课程更新等各个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跨界学习、多元思考、学以致用等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产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按照科学、高效、务实的原则,围绕文化转化创新和新兴数字技术,着力培养文化转化创新与“上云用数赋智”相融合的能力,从价值观、必备知识、专业技能、数字工作绩效等维度,进行能力模型设计与建构。

其次,构建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稳步推进产业与教育的融合,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项目制教育方式,通过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企业主体办学、产学研用联盟、职业教育集团化等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具备人文素养、文艺创作、艺术经营、数字艺术交互技术等可迁移能力。

再次,优化整合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人才资源。在系统谋划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人才规划基础上,优化整合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人才资源,加强与研究咨询团队、智库、科研机构、数字化网络媒体、网络平台、门户网站的战略合作,完善专家人才资源库,打造多层次的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人才结构,有效化解文化数字化转化创新人才短缺问题。

(作者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教授,本文为2024年度兴文化工程课题)

2024-09-19,9411| 2024-09-18,9403| 2024-09-15,9399| 2024-09-14,9395| 2024-09-13,9387| 2024-09-12,9375| 2024-09-11,9367| 2024-09-10,9359| 2024-09-09,9351| 2024-09-08,9347| 2024-09-07,9343| 2024-09-06,9335| 2024-09-05,9323| 2024-09-04,9315| 2024-09-03,9307| 2024-09-02,9299| 2024-09-01,9295| 2024-08-31,9291| 2024-08-30,9283| 2024-08-29,9271| 2024-08-28,9263| 2024-08-27,9255| 2024-08-26,9247| 2024-08-25,9243| 2024-08-24,9239| 2024-08-23,9231| 2024-08-22,9223| 2024-08-21,9215| 2024-08-20,9207| 2024-08-19,9199|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