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PDF版阅读

市政协协商座谈

建设公园城市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工作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郑州如何在强化实施公园融城方面持续发力,围绕“一山(嵩山)、一河(黄河)、一轴(南水北调干渠)、一环(绕城高速生态带)”,加快打造“山入城、绿荫城、水润城、景融城”的公园城市,从而实现城市与自然的有机协调,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走绿色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市政协日前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市政协委员、智库专家及市相关局委负责同志,围绕“强化实施公园融城,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进行协商议政。

务实建言

建设蓝绿益彰的公园城市

市政协委员 李志学

郑州市的水系不仅是城市肌体的动脉,为城市生活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更是城市灵魂的所在,赓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与现代气息,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推进郑州水系规划与公园城市建设融合,建议将水系规划与公园城市建设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制定全面的综合发展规划,确保在规划理念、设计风格、功能布局等方面和谐统一。加强水网设施和公园城市设施的互联互通,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规划协同发展,实现设施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合理控制水系可持续发展用地,为公园城市融合发展预留空间。

水系的生态修复将提升水系生态功能,与公园城市建设融合发展。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和保护,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水,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设法蓄住天上水、合理利用本地水,加大再生水利用和生态水系循环利用,涵养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过度采用。加强水系生态修复与公园城市生态提升,注重生态元素的引入和生态技术的应用,提高公园的绿量、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在市水利局水网建设规划基础上,在现有滨河公园基础上,在国家政策法规范围内,进一步提升能级,沿河湖与公园绿地相衔接,编织更多的支水网、微水网,营造更多的小湖泊、小湿地。

结合公园城市建设,大力开发水系文化旅游资源,既能让人们深入了解郑州的历史文脉,又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要推动水系文化与公园城市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已治理滨河公园的文化旅游潜能,促进文化旅游与休闲经济,全面梳理郑州水网的资源特性、历史文化底蕴、现有基础设施及未来发展潜力,推动郑州水网的多元化发展。

节约务实发展城市绿化

市政协委员 严文斌

公园城市建设应结合生态城市融合发展,节约务实,科学推进,精细管理,提升城市活力、品质和民众互动交流的机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空间。

以“经营思维”逐步替代“管理思维”,实现公园管理市场化运营。郑州市政策层面支持以公园设计规范为依据,合理调整公园用地比例,结合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北龙湖湿地公园、体育公园等各大公园的人流量,增加集“景观美感+实用功能”于一体的管理建筑、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用地面积。通过“公园+文化”“公园+文旅”“公园+体育”“公园+研学”“公园+商业”等综合运营方式,提升绿地的价值和吸引力,丰富公园的功能属性,形成郑州特色的开放模式。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公园设计初期,充分考虑成本因素。优先选用乡土树种降低养护成本,地被植物应选择易管护、病虫害少的品种,减少大面积草坪的种植,增加病虫害少的藤本植物种植面积。在绿化廊道及背林区域,建议种植四季常绿、耐旱无病虫害的植物。适当缩减易生病虫害的植物,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广种植市花月季。

智慧化园林,降本增效,是推进公园城市发展的可行之路。郑州市公园可借鉴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的模式,建设智慧驿站,通过5G新应用、物联网监控、大数据科技管护,为市民提供“环保厕所+无人零售+智能沐浴+自助储物柜+休憩+整体智慧化”服务体验。加快园林智慧化进程,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推动智能跑道、智慧导览车、水体净化机器船、智能垃圾清扫机器人、智能监测、智能安防、智慧灌溉、智能管养系统等升级迭代,打造运动、休闲、玩乐、消费等融于一体的生活空间。

以现代技术完善公园科教职能

市政协委员 白磊 宋志云

“公园城市”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前提下,强调自然的生态价值,重构了城市与公园的关系,也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以前人来主导并分配、使用自然,转向人与自然的共融共生。因此,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广大市民的理解与参与,更需要“公园城市”理念以及相关生态思想与知识的普及教育,培育建立全民环境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郑州可以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专题科普公园,通过现代技术对自然环境系统、现代与传统生态智慧进行展示,以创新和多元体验为宗旨,提供丰富、个性化的科普教育体验,同时,实现更好的公园资源分区定位、相关产业扩展、自然资源的有效展示,满足当代人对公园新产生的感官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时,注重公园中的交互设计,强调科普的全民参与性,针对不同人群和功能,进行空间弹性化设计,利用新技术让科普进社区、进学校。

运用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公园绿地系统,超越现实制约因素率先在线上实现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完整构建,借助AI技术推演完善的公园绿地系统后续产生的生态效益,展示绿色交通方式增多带来的交通效率变化,普及生态价值。线上系统会随着科学认知和目标调整进行演化,并与现实改变同步,实时提示现实发展的关键瓶颈。与现实公园绿地信息充分结合,数据实时同步,引导线下市民根据实时数据积极选择使用公园绿地,选择绿色交通出行方式。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

市政协委员 管家民

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城市更新战略目标一致、方向协调,公园城市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城市建设的方式,更是一种对未来城市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在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园想要发挥资产更大的价值,其传统的公园设计、建设与管理运营体系也必须同步进行全新的变革。

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以人为本是公园建设的核心原则。要充分听取并征求人民的意见,充分尊重并满足人民的需求,充分结合城市更新的补齐配套设施短板的目标,将社区生活圈建设内容与公园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建设目标融合,保障居民工作和生活需求,结合城市各级各类公园打造多级驿站体系,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和使用的便利性。要充分运用城市更新的理念和方案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充分激活沉睡的低效闲置资源,提质增效传统公园,真正实现“见缝插绿”。

城市公园建设应重视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性,将公园视作城市公共资产,充分挖掘公园的社会效能和经济效能。在规划层面上,加强规划政策创新引领,探索公园绿地与商业或其他用地结合布局,或者公园用地中兼容混合商业或其他用地,探索建筑面积奖励政策,加强公园绿地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促进公园绿地与生活文化的融合,激发公园的活力。在运维层面上,由政府方牵头主导成立专业的运营管理机构,探索社会机构和企业主体参与城市公园更新建设和运营,大胆引入社会资本,授权特许经营,探索公园共建共管模式,破解城市建设投融资难题。在社会层面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真正实现城市公园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专家声音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公园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市政协应用型智库成员 唐永

公园城市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存在着紧密而重要的关系,国土空间规划旨在优化各类空间资源配置,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国土空间格局,而公园城市作为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趋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公园城市的建设也需要国土空间规划的强力支持和保障,通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市绿线,研究确定绿地多样化利用,“公园+”和“+公园”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为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空间保障。因此,公园城市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围绕“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建设郑州公园城市”,建议将公园城市理念充分融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之中,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总体空间格局。在重点生态空间规划建设方面,加强黄河生态文化保护带、嵩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及南水北调生态走廊等蓝绿生态空间管控,通过持续的绿化和公园建设,逐步完善市域生态骨架和绿色基底。结合郑州国土空间特征,创新建设“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园体系。依托山河本底,构筑各具特色的城乡公园群落。在城市新拓展空间中,强化各级各类公园绿地的标准化配置。在城市建成区域,结合城市更新挖潜可利用空间进行“增绿、显绿”。加强市区级综合公园等大中型绿地的规划管控,优化带状公园布局,发挥公园绿地最大使用效益。提升公园品质与特色,以公园绿地复合化建设丰富游憩服务功能。构筑绿道网络系统,实现公园之间的联园串景。

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和服务功能

市政协应用型智库成员 李全红

针对推进我市城市公园品质和服务功能的提升,建议坚持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突出“商都文化”“黄河文化”主题,彰显郑州厚重文化内涵,建设各类主题公园、精品游园、特色文化街区,融汇郑州特色民风民俗,形成“处处有典故、步步皆文化”的景观效果,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园林文化。

结合公园绿地、绿道的建设和改造提升,加快探索“公园+”模式,通过“公园+体育”“公园+文化”“公园+旅游”“公园+智慧”等,将公园形态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出台实施意见或办法,推动公园与体育、文化等各类功能有机融合,结合公园的公益属性和服务功能,按照市场化和规范化运营原则,引进社会专业机构,组建平台公司,统筹负责“公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充分挖掘公园体育、文化设施场地资源,强化公共服务,拓宽服务领域,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生态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

强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园林绿地考评体系和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级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建立长效化、动态化的管理机制;针对各级各类绿色生态空间制定相关的管理细则、技术标准、建设指引等,有效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专业比武,提升园林绿化一线职工的专业水准和服务理念,培养工匠精神,为园林绿化的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具有中原特色的公园城市

市政协应用型智库成员 郭磊

建设公园城市是郑州坚持美丽城市建设,转化城市发展形态,推进城市现代化,并在新的发展阶段探索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重要实践。

尽管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重点在于生态文明,但公园城市的特征中也包括了强调文化传承、注重人文风情的协同融合,旨在建设中强化文化特色,激发城市内在活力,提升吸引力与竞争力。遗址公园作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直观展现,对于城市的文化传承、市民的文化教育以及城市的整体形象塑造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遗址公园可以发挥自身在文化方面的优势,助力公园城市建设。

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是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内容,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要注重遗址保护,深化遗址研究,形成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体系,坚持“一园一策”,发挥自身的特色,尊重遗址传统的用地性质,做好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一体化的机制设计,将遗址的保护、管理、展示和研究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等,创新展示方式,让游客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遗址的历史文化,加强科普教育推广,提高公众对遗址公园文化价值的认识。

遗址公园的建设要纳入郑州市整体公园城市规划中,确保公园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空间。同时,应自觉承担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公益服务职能,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给予游览者更好的游览体验。深度挖掘公园自身文化内容,打造特色IP,展现公园独特的文化内涵,为公园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探索公园城市智慧化建设之路

市政协应用型智库成员 倪凯旋

城市发展到现阶段,一方面,公园城市建设正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改善的期望进行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随着科技进步更是日新月异。但是,公园城市的智慧化之路在国内才刚刚起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化公园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公共空间未来大有可为。

郑州市应尽快以市园林局为主体积极联系市大数据局,建设智慧公园城市平台体系。建议总体框架在智慧城市指导下搭建“一个平台、三大体系、四大应用”的一体化架构。“一个平台”即建设统一的公园城市智慧化平台;“三大体系”即构建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和网络安全;“四大应用”是包括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养护和智慧安全在内的多种智慧创新应用。以智慧化公园建设为重点突破口,积极探索智慧公园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加快智慧化公共基础设施、智慧服务以及智慧养护的建设速度。

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树立“运营为先、运营为王”的建设理念,打破政府为主的单一投资建设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从各个方面遴选优秀的有专业运营管理经验和能力的团队,提升公园城市智慧化治理水平。

在规划层面着手编制郑州市智慧公园城市规划,谋划未来五年智慧公园郑州建设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智慧公园郑州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构架和重点任务。尽快编制《郑州智慧化公园城市建设导则》,指导郑州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以标杆公园为抓手推进国际化、智慧化公园试点建设。

真诚回应

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郑州市园林局

公园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建设公园城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郑州实践。

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一山(嵩山)、一河(黄河)、一轴(南水北调干渠)、一环(绕城高速生态带)”,以“绿心、绿肺、绿脉、绿环、绿轴”的“五绿”工程为支撑,加快打造“山入城、绿荫城、水润城、景融城”的公园城市。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我市将从加快实施公园融城入手,对推进郑州公园城市建设进行积极探索。

加快推进规划编制,依托市域各类生态资源,按照公园城市理念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数量达标、分布均衡、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类型丰富、层级合理、城园融合的公园体系。组织编制《郑州公园城市建设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以公园城市指引生态园林建设、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强与规划、发改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公园融城相关政策、导则、标准等的制定工作,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持续完善公园绿地布局,城市公园立足郑州资源禀赋与文化特点,打造商城遗址公园环、环城滨水公园环、绕城郊野公园环等三个环城文化公园带;区域空间以满足群众近郊休闲游憩需求为目标,建设多类型郊野公园,持续推进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第二植物园、第二动物园建设。强化绿地系统、公园体系、绿道系统等专项规划的传导落地,新城区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控制落实公园绿地,老城区依托郑州热电厂、兰博尔老厂区等城市更新项目,着重增加城市大型绿色斑块,同时,结合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拆迁区域面积10亩以下的地块用于公园绿地等建设的政策,持续开展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建设,逐步消减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盲区,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空间结构。

强化实施城园融合,充分利用街旁空间、桥下空间、屋顶空间、滨水空间等打造小微公园,以沿街建筑立面、屋顶、立交桥为重点开展立体绿化,持续推进公园拆围透绿、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积极探索公共服务设施、单位、学校、居住区等附属绿地对外开放,完善城市慢行系统。

统筹推进“公园+”建设,尝试运行“公园+商业休闲”“公园+文化观演”“公园+科普体验”“公园+体育健身”等“公园+”项目,以此激发公园绿地活力,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带动周边城市界面功能和业态的提升,满足市民消费新体验,拓展“公园经济”新模式。

培育郑州公园城市特色,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保证效果”的原则,在全市推广种植市花月季,打造一批市花公园、市花庭院和市花道路,深入挖掘中原地域文化,将郑州特色文化融入公园城市建设,打造有味道、有温度、有厚度的绿色郑州、公园郑州。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整理

2024-09-19,9411| 2024-09-18,9403| 2024-09-15,9399| 2024-09-14,9395| 2024-09-13,9387| 2024-09-12,9375| 2024-09-11,9367| 2024-09-10,9359| 2024-09-09,9351| 2024-09-08,9347| 2024-09-07,9343| 2024-09-06,9335| 2024-09-05,9323| 2024-09-04,9315| 2024-09-03,9307| 2024-09-02,9299| 2024-09-01,9295| 2024-08-31,9291| 2024-08-30,9283| 2024-08-29,9271| 2024-08-28,9263| 2024-08-27,9255| 2024-08-26,9247| 2024-08-25,9243| 2024-08-24,9239| 2024-08-23,9231| 2024-08-22,9223| 2024-08-21,9215| 2024-08-20,9207| 2024-08-19,9199|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