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工作安排,8月29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全面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助推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热点问题开展询问,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一应询。整场询问问出了诉求心声,答出了实招硬招。
营商环境关乎全局、关系长远,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两年,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6条”、设立“郑州企业家日”,到健全“亲清在线”政策免申即享平台、打造“郑好融”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再到“一件事一次办”、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郑州营商环境“优”的成效,正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进”的动能。
此次专题询问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也是市人大常委会履行法定监督职责的具体体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安排部署。
问:如何落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我市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出的目标任务?
市发展改革委:全面加强过程调度管理,逐项对照《郑州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通过月调度、季点评、年考核的方式,确保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围绕重点领域分析我市营商环境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出台营商环境系统性改革创新工作举措;加大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的宣传力度,鼓励各地各部门积极向国家权威新闻媒体推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亮点工作,全面塑造“亲商安商护商赢商”良好城市形象。
问:我市政府涉企欠款问题限时清欠攻坚行动工作开展了哪些工作?
市财政局: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非刚性非必需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化债及清偿拖欠企业账款;广开源多举措聚财力,加强涉税信息分析,多方联动堵漏增收,确保应缴尽缴,增强财政保障能力。高效盘活闲置资产促增收,用好专项债支持政策,推动金融缓释债务风险。
问: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方面采取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市委金融办:出台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郑好融“1+9”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以市政府金融月调度会议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规模,存贷款规模分别达3.15万亿元、3.93万亿元。下一步,将出台驻郑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评价办法,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推进企业上市倍增计划。
问:在全面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打造新时代百姓城管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
市城管局:全面践行“百姓城管服务百姓”宗旨,聚焦商户关切,创新执法方式,积极营造服务为先、公正文明的城管执法环境,切实增强广大商户的获得感和体验感。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制度,坚持文明执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针对商户反映“灯不亮、路不平、车难停”等难题,主动作为,集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坚持商户视角,完善便民措施,提升服务质量。
问:提高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涉企惠企政策知晓率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工信局:围绕惠企政策“一口发布、一口解读、一口兑现、一口服务、一口评价”,联合搭建“郑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汇集各级各部门政策1802条,主动推送3.3万次;联合搭建“亲清在线”平台,持续优化“郑好融”平台,持续推动企业入驻“郑好有”产业链对接平台,搭建“企业意见建议直达平台”,落实政策“最后一公里”。下一步,对政策宣传和落实情况自查评估,及时修订完善政策和细则,加大宣传力度,加快优化线上平台,打造工业企业“一件事”门户系统,协调优化“亲清在线”“郑惠企”等平台功能,点对点推送适配政策。
问:提高破产案件办理效率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市中级人民法院:强化审判管理,促进破产审判规范化,制定《破产案件办理流程》,细化法官、管理人在各办案节点的具体职责、办理时限和标准;加强培训指导,提升破产审判专业化,提升破产法官、管理人履职能力,以此提升破产案件的质效,降低破产时间成本;深化府院联动,化解破产事务办理难题,出台破产企业资产处置税费优惠办法,降低税费成本;发挥前端服务作用,提升企业救治效果,为困境企业、政府及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破产程序指引、企业重整价值识别等综合性服务,让企业及时得到救治或出清。
问:今年,我市把“高效办成一件事”融入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中,郑州有哪些创新做法?
市行政审批政务信息管理局:线下办事“只进一门”,市政务服务中心在事项集中入驻的基础上,设置“一件事”专区、绿色通道及潮汐、办不成事反映等窗口,推动群众办事由“多地、多窗、多次”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线上办事“一网通办”,打通101个系统(市级76个、省部级25个),20类主题场景425项“一件事”上线运行;掌上服务“一键即达”,丰富“郑好办”APP场景应用,公积金提取等325个事项实现“零材料”“刷脸办”,2912个事项实现“掌上办”;自助终端“一机多能”,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网络,33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就近自助可办。
问:我市出台哪些政策帮助和解决企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问题?
市人社局:抢抓政策落地,助推高端人才引育,落实“郑聚英才计划”,及时制定11项配套政策。出台《郑州市产业骨干认定支持办法》,三年选拔培养2000名产业骨干人才,分层次给予人才本人5万元~10万元培育支持经费;支持设立博士后工作平台,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获批国家实验室的企业,由我市主导的创新实验室、引进合作的大院名所、知名高校等新型研发机构,优先推荐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面向重点企业和市属高校、公立医院、研发机构,三年选拔100名左右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博士)作为培养对象,每人给予10万元培养经费。
问:在规范审批事项、精简审批环节、提升审批效率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市城建局:审批流程再造,通过“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完成多项审批、“一个系统”实施统一管理、“四个阶段”闭环并联审批等措施,实现“减程序、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等改革目标。制度机制创新,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深化用地管理,推行分期建设;监管对象分类,根据项目类型、风险等级、信用等级,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管实行差异化、精细化管理。
问:下一步我市将如何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打造国家开放高地,以制度型开放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
市商务局:全面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打造国内领先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示范区;加快建设河南自贸区郑州联动创新区,申建自贸区空港新片区,构建跨区域联动创新发展体系;持续拓展延伸开放通道,推进四路协同,突出综保区、口岸、通关、多式联运四大核心要素,推进和深化首创性、集成性制度改革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逐步实现全域自贸。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场景;加大国际交流和经贸往来,深化宽领域对外开放,支持郑州元素“走出去”,将郑州市打造成为跨境经贸投资、国际旅游消费重要目的地。
问:我市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水平?
市市场监管局:高站位布局创造载体,全市集聚了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郑州分中心等13个国字号平台载体,工作平台多元,创新氛围浓厚。高价值创造激发活力,截至上半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709件,有力促进并将持续推动创新要素融合、产业升级。高效益运用促进发展,完成知识产权贯标企业2305家,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08家,省级知识产权强企334家,市级强企313家。高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郑汴洛、郑洛新、郑州与唐山、南昌等城市开展跨区域保护工作。
问:我市在助推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提供技术服务支撑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市科技局: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的孵化体系,基本实现企业“拎包入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推出“郑科贷”“人才贷”等科技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设立郑州市天使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科技领域。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出台《郑州市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实施细则》《郑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实施细则》等政策,帮助企业引进人才智力。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组织方式,实现“谁有本事谁就揭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拓宽企业技术获得渠道,建设培育郑州技术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久久为功,只有“监督—落实—再监督—再落实”,一环套一环,人大监督的“闭环效应”才能真正凸显。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要求,要持续抓好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将调研和询问中的意见建议逐条梳理,形成审议意见及“问题清单”,交市政府研究办理,限期整改落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部门要全过程跟踪督办,形成全链条、清单制、闭环式监督体系,确保矛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真正做到有询问、有答复、有结果,以专题询问的实质实效持续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向一流目标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郑州实践助力添彩。
本报记者 董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