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可以在展区的“时空隧道”中看到浩瀚宇宙中布满极具河南特色的文物 本报记者 周甬 摄 |
(上接一版)
布局高质量产业链体系
近年来,我市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郑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主线索,以中原科技城、金水科教园区、国家知识产权审协中心、郑州技术交易市场为重点,展示郑州市全面部署、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成果,努力打造全省创新高地最高峰,争创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城。
本次展览中的元宇宙展厅一直人员爆满。展台上,3D扫描仪、3D打印机等高科技产品琳琅满目。有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展区,有人在传照片一键生成自己的古装照,有人在应用政务助手了解相关政策,有人在体验与数字人的实时对话交互。
谈及科创规划和重点科创项目的重要性时,一位科技公司的负责人表示,科技将人类的注意力从枯燥机械中解放出来,人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思索创造更高质量、更有价值的产业增量红利。而其庞大产业链中提前规划好的各个环节互联融通,在主线引导下明晰了进一步前进的方向,获得了进一步拓展边际的空间,而快速进步更新的产业链,又将以自身提质增效释放出的产业动能,反哺其上下游关联领域,形成蓬勃向上的产业生态,进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助力。
科技赋能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以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流大学研究院引进和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知识创新体系展区展示郑州市近年来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创新体系,争取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在郑布局,加快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在郑集聚融合的发展趋势。
云应用拟态化适配工具链,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多模态平行网络,推动解决目前互联网弊端的“中国方案”;基于PNE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环境,给智能网联汽车做“核磁共振”……河南首家省级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的一系列阶段性原创科研成果十分吸睛。
除此之外,这里全部在展示郑州市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建设的各类研发平台和高端科研机构的建设情况。“种出”纳米金刚石;引入筛选出近20项成熟度高、落地性强的待转化科研成果,积极融入河南产业链、创新链……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的每一项成果,都在展示与郑州赋能共生的良好局面。
“知识创新体系强调创新要素或创新主体,也就是科研部门、大学、企业、政府与相关机构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目的是为了保障知识创新的顺利进行。”一家科技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这些科研机构存在的意义在于为这些新知识、新思想的有效传播、分配和应用提供良好的运作空间。
技术迭代释放时代红利
在技术创新体系展区,一辆辆宇通电动公交车模型制作精致,其中,智能网联纯电动城市客车U2十分抢眼。“这是一款面向未来的国际化高端智能网联公交,以绿色生态为城市赋能。”讲解员这样介绍这款高性能公交。
中原云承载的1200多台虚拟机;河南省政务大数据平台实现全省18个地市以及64家省厅单位业务系统的整合上报;河南广电大象云成为4k云非编国内首创……展厅大屏幕上介绍的是新华三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近年来的各项科技成果。
不仅如此,新华三集团也是郑州数字化转型创新展示中心的承建方。“展厅可以根据每次活动的不同主题,一键切换展示内容。此外整个展厅还可以实现展区布置活、应用共享活、内容制作活。”杨东升介绍。
如今的郑州正在以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为依托,深挖企业技术需求,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支持力度,重点依托研发平台建设,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仰望“星空”感受创新脉动
在最后一个展区湛蓝色的“时空隧道”中,透过“车窗”,每位观众都可以看到繁星点缀的浩瀚宇宙中布满甲骨文等极具河南特色的文物,不一会儿,“窗外”又滚动播放郑州每一时间节点的大事记。
“实际上,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还是科研成果不断成功落地产业应用,无论是线上科普还是线下展览,都是无数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中的场景不断服务于百姓民生的生动体现。”杨东升表示。
展览的落幕是新的开始,蕴含新的期待。“本届科技展不仅全方位展示了我市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也为业内人士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科技领域将持续注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度挖掘与精准传达,不断探索数字化的新路径、新模式,全力以赴助力我市科技产业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