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田野里的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

时至九月,秋凉渐起,登封大熊山上仍是一片青绿。在徐庄镇上山村的一片山坡上,四周鲜有人家,只见一排排蜂箱整齐摆放,成群的蜜蜂往来其间,嗡嗡声此起彼伏。

张占强就是在这青山中“放牧”蜜蜂的人。今年,他的蜂场再次迎来了大丰收,生产的蜂蜜较之以往质量更优、产量更多、售价也更高。这里面有啥“黑科技”?张占强笑呵呵道,要想蜂蜜好,就得让蜜蜂工作“标准化”。

“土专家”邂逅新技术

张占强今年53岁,从25岁开始养蜂,到今年已经有快30年的养蜂史了。他的养蜂场坐落于大熊山深处的一片密林中,面积不大,目前有80多个蜂箱,最多时有130多个蜂箱。

说起怎么把蜜蜂养好,平时寡言少语的张占强马上打开话匣子,培育蜂王、组建蜂群、巡检蜂箱、清除蜂螨、组织采蜜、割巢取蜜……可以说是把蜜蜂研究得透透的。不过,自认为已经是养蜂能手的张占强这几年却有了新收获。

2017年,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找到张占强,向他推广一项“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

最初,张占强不以为意,他心想,我养了半辈子蜂,难不成现在还要别人教?(下转二版)

本报记者 杨丽萍 赵冬 李宇航

2025-07-30,11549| 2025-07-29,11541| 2025-07-28,11533| 2025-07-27,11529| 2025-07-26,11525| 2025-07-25,11517| 2025-07-24,11509| 2025-07-23,11501| 2025-07-22,11493| 2025-07-21,11485| 2025-07-20,11481| 2025-07-19,11477| 2025-07-18,11470| 2025-07-17,11462| 2025-07-16,11454| 2025-07-15,11446| 2025-07-14,11438| 2025-07-13,11434| 2025-07-12,11430| 2025-07-11,11422| 2025-07-10,11414| 2025-07-09,11406| 2025-07-08,11398| 2025-07-07,11390| 2025-07-06,11386| 2025-07-05,11378| 2025-07-04,11370| 2025-07-03,11362| 2025-07-02,11354| 2025-07-01,1134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