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合力斩断

虚假投诉“生意链”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某电商平台上售价3元一张的网约车10元优惠券,是卖家通过虚假投诉网约车司机得到的。这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有一些消费者表示,曾购买过类似优惠券。

投诉本是消费者维权的正当方式,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从中看到了商机。部分二手交易平台的商家通过借用或盗用他人网约车账号信息,以司机迟到、拼友迟到等理由进行虚假投诉,获得网约车平台发的优惠券,并售卖给他人谋利。

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无论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应遵循。网络虚假投诉骗取补偿的行为,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扰乱了市场秩序。

除了在道德层面属于失信行为,虚假投诉还涉嫌敲诈勒索,有可能触犯法律。如果消费者明知优惠券是商家通过虚假投诉获得的,却依然继续购买和使用,那么买卖双方都涉嫌欺诈,应共同承担责任。

虚假投诉竟然成了“生意”,源于一些互联网平台习惯性“息事宁人”的处理规则。由于管理欠缺规范,一些平台在接到投诉时,往往难以对投诉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或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认真调查,便采取发放优惠券的方式,给用户一定的补偿。

事实上,这种类似于给封口费“捂盖子”的做法,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仅难以让真正有意见的消费者满意,还让其他人钻了空子。对此,平台应深刻反思,完善网约车录音、录像功能,利用订单记录、订单轨迹等大数据进行分析,认真对待每一起投诉,做到不枉不纵,不偏不倚,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自身负责。

其次,提高虚假投诉的失信成本。过去,恶意投诉近乎“无风险薅羊毛”,投诉成功可以获得优惠券,投诉不成功也没什么损失,这让一些人有恃无恐。只有让失信者付出失信代价,非但不能“吃果子”,还要“挨板子”,才能避免虚假投诉的现象泛滥。

此前,某网约车平台宣布,将定期公布乘客虚假投诉管控处理名单,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停止服务3天到30天,对于极少数恶意用户则永久停止服务。这种敢于对虚假投诉亮剑的做法,值得其他平台借鉴。此外,对于情节严重、触犯“国法”的虚假投诉者,平台应主动向公安部门报案,对其给予治安处罚,乃至追究刑责。互联网平台还应积极和二手交易平台沟通,将非法兜售优惠券“灰产”的商家下架,并配合有关部门打击虚假投诉“生意链”。

张淳艺

2025-04-10,10764| 2025-04-09,10756| 2025-04-08,10748| 2025-04-07,10744|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2025-03-21,10636| 2025-03-20,10624| 2025-03-19,10616| 2025-03-18,10608| 2025-03-17,10600| 2025-03-16,10596| 2025-03-15,10592| 2025-03-14,10584| 2025-03-13,10572| 2025-03-12,10564| 2025-03-11,10556| 2025-03-10,1054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