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娜 陶然 李宇航 田莎 杨柳 文 马健 周甬 图
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聚。
9月7日,第七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郑州专场如约而至。近500名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才代表、企业家代表受邀出席开幕式,群贤毕至,共谋发展。
一座城点燃一个梦,一个梦凝聚一群人。这是郑州举办此次大会的第七个年头,早已成为郑州为广大人才提供施展抱负机会的“金字招牌”。
政策发布、专家演讲、举办招聘、特设展台……本次大会场内场外,精彩连连,招聘展台前人流不息,气氛热烈(如图),来参会的年轻朋友连连感慨:“next level。”那么,就跟随记者,“沉浸式”体验这场一年一度的人才盛宴吧。
多项利好“组团”发布
在开幕式现场,“产业兴城”“安居乐业”“项目落地”等政策红利现场放送,再揽一波人气。
以产引才、以才兴产。开幕式上,我市重点推介“郑聚英才计划”政策体系和高能级研发平台及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情况。
今年的“1+19+16”人才政策体系成为推动郑州市人才政策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推动力。政策着眼更好服务产业发展,着眼支持青年人才,着眼优化办事流程,着眼人才金融需求。
近年来,郑州以重点产业链吸引集聚人才,锚定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20条重点产业链,落地建设了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龙头企业,集聚了一大批核心研发人才团队。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郑州先后组建20家研究所,联动集聚577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和471个领军项目,引进6家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重组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63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和1894家省级研发平台。
同时,聚焦20条重点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组建13家产业研究院、7家中试基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突破80%,培育58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万家科技型企业,推动链群规模持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7000亿元,汽车制造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智能终端等6条产业链规模达千亿级。
在开幕式现场,东华美寓、锦瑞美寓等人才公寓面向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重点科创平台、龙头企业集中整租签约。记者了解到,郑州市高标准筹建人才公寓,建立统一运营管理系统,网上最快60秒审批办理,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拎包入住。目前已配租16批4.3万套(间),投运规模国内第一。投入运营40家人才驿站,提供免费住宿,先后为17.3万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购房补贴46亿元。
近年来,郑州市不断强化政策创新、机制改革、平台搭建、环境营造,带动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项目落地发展。开幕式上签约了包括河南大学中州实验室、河南抗疲劳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内的10个重大人才项目。
“这几年郑州的引才力度很大,政府重视,招人更精准,人才配套政策落实也更加有力。”现场,一位企业代表表示。
专家齐聚共谋人才发展大计
开幕式上,各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谋人才发展大计、共论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光发表主旨演讲。他说,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郑州市聚焦“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以中原科技城建设为引领,打造聚才强磁场。他表示,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科技人才,将带领团队积极与郑州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科研合作和交流,提升郑州科研水平,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汇聚郑州。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在演讲中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中原崛起,就必须把人才和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他说,郑州正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投身创新发展实践,诚邀海内外优秀人才来郑,期待广大创新创业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实践,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明介绍了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五项人工智能从0到1的突破和大科学计划。他说,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做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一直以来,注重从0到1的突破,不盲目跟风。其科研立足河南发展实际和河南人民需要,科研成果和计划包括6G语义通讯、黄河大模型、人工智能识别“自我”和“非自我”、人工智能设计非洲猪瘟疫苗、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作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成员、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王杜娟分享了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在践行“三个转变”中的感受。她说,增强发展韧性,打造长寿企业,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顺应市场变化,(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