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黄澄澄的黄河水呦红彤彤的心系列报道 我与这座景区的“三生三世”

何倩向记者讲述炎黄二帝塑像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居正 文/图

“咱放假去趟黄河游览区吧,好久没爬邙山了”“那儿早改名了,现在叫黄河风景名胜区”“你们都错了,现在是黄河文化公园了”……在郑州的一户市民家中,老李和小李正在闲话关于这座城市黄河边上的景区名。三言两语间,这个景区三次蝶变的历史就被两代人的记忆快速翻阅。而在这条时间线上,黄河文化公园讲解员何倩,则在近二十年的工作历程中或听说,或看见,或感知过它的“三生三世”,并深埋于记忆之中。

取水灌田 荒山生翠

我听过它的“第一世”

“景区咋来的?我们本身就有建设的基础呀,这里曾经是邙山提灌站。”提起黄河文化公园最早的历史,何倩的自豪感就涌上心头。

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来到今黄河文化公园的小顶山上视察,同时留下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大批工厂兴建、城市人口激增,为解决吃水问题,一座座引黄工程的建设被推上日程。何倩告诉记者,70年代,园区干部群众上山搞建设、铺管道、修山路、架电线,让当时的荒山有了第一片基础设施。这些年复一年的劳动,终于使邙山提灌站开闸引水,解决了当时郑州市70%以上的生活与工业用水。

奔涌的黄河水不仅哺育了这座城市,也让黄河边的这座荒山,有了一泓生命之源。“1976年,在政府的号召下,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纷纷来此植树;1979年,为改善环境设立的专业‘绿化队’应运而生;80年代初,我们这里便有了正式的绿化管理处,从那时候,提灌站向景区的蝶变就正式开始了。”何倩一边说,一边开着玩笑,“应该给你找个‘绿化队’的‘老先生’聊聊,他们啥都知道。”

如今,这个为荒山妆点翠绿的“绿化队”已经完成“升级整编”,成为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园林所。(下转四版)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2025-08-19,11700|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