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立天地之中·为天地立心】系列报道 “众善会归” 元代遗珍

会善寺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本报记者 苏瑜

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8处11项建筑遗迹,它们跨越了汉、北魏、唐、五代、宋、元、明、清多个朝代,共同绘制出一幅中国中原地区长达两千年、形象生动的建筑史画卷。在这一建筑群中,许多建筑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如中岳庙、少林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然而,会善寺却鲜为人知。

隐匿于太室山积翠峰下幽谷之中的会善寺,静谧地面对着千年的风风雨雨,优雅地诠释着佛教的清净。与其他嵩山的寺院相比,会善寺显得格外宁静,了解它的人寥寥无几,前来参观的游客更是屈指可数。其实,会善寺充满了传奇。

从帝王离宫到佛教圣地

根据会善寺碑文记载,会善寺之名“取众善会归之意”。然而,关于会善寺的建造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会善寺始建于东汉末年,由一位名叫慧远的高僧所建。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会善寺的创建时间应追溯至北魏时期。

据登封市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科科长吴四磊介绍:会善寺原为北魏孝文帝元宏(471—499年)在嵩山的离宫,魏亡改作佛寺。

清代学者景日昣《说嵩》云:会善寺“北魏文帝离宫也,恭陵王施作福田,为澄觉师精舍”。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赐名会善寺。

会善寺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寺庙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到了唐代,会善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寺内香火鼎盛,僧侣众多,成为当时北方佛教的中心之一。

武周时期,女皇武则天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佛像于寺内;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寺僧济济、高僧辈出,(下转二版)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2025-08-19,11700|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