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据了解,如今的园林所继续履行着山体和绿地绿化美化及管理、黄河流域生态植被保护技术研究与管理、全面义务植树成果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工作,正是几代人五十余年的努力,让这里成为黄河郑州段的绿色屏障,护卫着母亲河两岸的幸福安康。
盛典落成 拜祖归宗
我记得它的“第二世”
“这里就是炎黄二帝像了,塑像融黄河、黄土、炎黄文化三者为一体,体现与大地共生,与山川同在,与日月齐辉的宏伟气魄。”走在炎黄广场上,何倩一边解说着这座宏伟巨像,一边回忆翻涌,想起了十七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一幕幕。
雾气萦绕,云海遮日。2007年4月18日,对何倩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天,刚来到景区工作没多久的她即将迎来一场宏大盛典——作为郑州地标建筑的炎黄二帝塑像即将礼毕落成。这座高106米,建设耗时二十年的塑像,以磅礴的气势、庄严肃穆的外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
“从那时候开始,每年的拜祖大典,我们都会变成分会场,一车又一车的华人华侨都会来到这里,认祖归宗,热泪盈眶。”何倩回忆起塑像落成那天,许多细节仍然记忆犹新。比如说,典礼开始前塑像上空萦绕的大雾,却在活动进行中神奇地自行散去;典礼结束后不久,园区员工看到彩虹挂在塑像之后,霞光满天,五彩缤纷。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何倩从听闻过去,走向了亲历现实。“所有的景点介绍和相关资料,都一层层地沉淀在我的大脑中,我拆开给你慢慢讲吧。”作为黄河文化公园的解说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解说词就是各大景点翻新改造、升级扩充的“编年史”,她也在不经意间成为这个公园的“撰史人”。何倩也从未想过学法律出身的自己会来到景区工作,更没有想过这一讲就是一二十年。
从炎黄二帝塑像建成开始,大大小小的拜祖活动在此处举行,五湖四海的宾客高朋都会选择来到这里,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的会师结盟之处,留下自己的足迹。荒山已叠翠,树木长成荫,这里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之一,黄河文化也在此间为其注入活力,等待着“下一世”的花样绽放。
治理有法 文脉生花
我见证它的“第三世”
“今后,请叫我黄河文化公园。”2019年12月6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黄河郑州段生态保护治理,保护传承黄河文化,人们所熟知的“黄河风景名胜区”正式更名为“黄河文化公园”,何倩的工作也迎来新的变化。
“在那一两年中,黄河边很多不规范的跑马场、渔家乐、餐饮店铺等得到整改,8700平方米的绿地得到恢复,我的工作环境也变得鸟语花香,更加贴近自然。”何倩说,这次更名前后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换来了黄河文化的繁荣迈步。
据了解,现在的黄河文化公园,在梳理黄河文化脉络,整合文旅资源的基础上,不仅立有百位中华历史名人像、大禹像等人文建筑,还有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的优质馆藏。除此之外,“三桥汇”国家铁路文化主题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研学基地”等项目都在积极筹备打造当中。
而这些变化,对于老讲解员何倩来说,却能让她的那本“编年史”更增深度。谈起黄河边的历史,何倩便信手拈来,滔滔不绝起来:“咱们这里最早可以追溯到炎黄二帝击败蚩尤在此会盟,楚汉争霸的大粮仓‘敖仓’也在这儿不远,还有三座铁路桥所反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
斗转星移,大河滔滔。如今的黄河文化公园,早已从那个黄土遍地、飞沙走石的黄河滩,演变成了郑州之北、黄河之滨的著名城市名片。无论名称如何改变,不变的是黄河岸边这群工作者的奋斗与守候,他们开拓建设、绿化山野、分享知识、普及文化。有他们在,黄河两岸就青葱翠绿;有他们在,文化传承就不孤独。
正如何倩所说,从提灌站到旅游景区,再从旅游景区升格为“文化公园”,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视,赋予了这片土地一次又一次蝶变新生的能量,也谱写了这“一世又一世”蜕变重生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