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黄澄澄的黄河水呦红彤彤的心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杨丽萍 杨柳

一场骤雨过后,南裹头广场秋意更胜。

望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黄河,站在观景台上的“渔三代”张铁牛忍不住浮想联翩。“托了黄河的福,现在我们一家4口住进小楼,孩子有学上,日子有奔头……”

5年前,张铁牛从这里离船“上岸”,在郑州彻底安定下来,凭着祖传技艺叫响了“铁牛黄河大鲤鱼”的招牌,开启了宜居宜业的幸福新生活。

缘起:“舌尖上”的呼唤

祖籍江苏盐城、身份证标注船民的铁牛,祖辈都是“水上吉卜赛”,他们船行河上,人住船上,一辈子捕鱼谋生,很少靠岸。

从铁牛记事起,他便是在船上。他的父辈们自江苏迁徙而来,靠水吃水,延续着渔民千百年来逐水而居的传统,足迹遍布长江、黄河、淮河流域。

“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来河南的,但我确定第一站是落脚在兰考,后来我父亲他们到了黄河游览区(如今的黄河文化公园)后,才有了我。”说起郑州的这些年,从小在黄河上长大的铁牛打开了话匣子。

“最早的时候家人在黄河捕鱼,然后去卖给周边的村民。后来到了黄河游览区,我的家人就做起了摆渡生意。如果不是这段经历,说不定还没有‘铁牛黄河大鲤鱼’呢。”说到这儿,铁牛忍不住笑了起来。

那个时候,铁牛一家中午总在船上做鱼吃,香味从河中飘到岸边,经常有游客闻着香味冲他们喊:“船长,能不能给我们也做一条鱼?”一开始,铁牛一家还怕不合口味,没想到尝到味儿的游客们一传十、十传百,来“喊”他们吃鱼的人越来越多。

“当时我们没有固定店面和摊位,比较随缘,如果有人打电话说要吃,我们就做,如果没有人来吃,我们也不会特别准备。”铁牛回忆。

2000年前后,铁牛和家人辗转到惠济区南裹头附近,和500多名渔民组成了一个大的渔家乐集群。最多的时候,南裹头有六七十条渔家乐餐馆渔船同时经营,当时铁牛和家人也在黄河岸边搭起了“厨房”,开始经营。

“我十几岁就自己包了一条船,忙的时候刷锅水、垃圾随手就往河里丢,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很不好。”铁牛歉疚地摸了摸头说,“后来滩区整治,渔家乐开始从黄河上搬离了。现在再去南裹头看黄河,跟进了个大花园一样,非常美。”

转变:黄河边的美味

2016年以来,为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惠济区纵深推进黄河滩区综合整治,取之于河、弃之于河的渔家乐乱象消失了。 (下转二版)

2024-10-01,9498| 2024-09-30,9490| 2024-09-29,9486| 2024-09-28,9482| 2024-09-27,9474| 2024-09-26,9462| 2024-09-25,9454| 2024-09-24,9446| 2024-09-23,9438| 2024-09-22,9430| 2024-09-21,9426| 2024-09-20,9418| 2024-09-19,9411| 2024-09-18,9403| 2024-09-15,9399| 2024-09-14,9395| 2024-09-13,9387| 2024-09-12,9375| 2024-09-11,9367| 2024-09-10,9359| 2024-09-09,9351| 2024-09-08,9347| 2024-09-07,9343| 2024-09-06,9335| 2024-09-05,9323| 2024-09-04,9315| 2024-09-03,9307| 2024-09-02,9299| 2024-09-01,9295| 2024-08-31,929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