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译博 董茜
说起郑州经开区,你最先想到,是“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提出地、中国品牌日起源地?还是辖内集聚的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经开综保区、国际陆港、中欧班列、特种商品指定口岸等对外开放要素平台?是上汽、宇通客车、东风日产、海马等汽车企业?还是郑煤机、中铁装备,以及郑州海尔、富泰华、四方达、郑钻精密等龙头企业?
2014年5月、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两次来到郑州经开区,在这里提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发展理念;“买全球、卖全球”的殷切期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指示为郑州经开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10年来,郑州经开区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抓推进、抓落实、抓创新,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开实践的崭新篇章。
“一带一路”的货运订单以分钟计算,位于郑州国际陆港的中欧班列来去两旺,为河南不断拓宽陆上开放新通道;
57秒!位于经开区的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基地就有一台整车下线;
每6.5秒可完成生产1台压缩机,年产1500万台,海立海尔压缩机生产基地开足马力……
记者近日走进经开区,看到的是热潮涌动,活力澎湃;听到的是机器轰鸣、汽笛声声;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发,击鼓催征——每个工作日,郑州经开区就产生GDP5.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税收1亿元,生产整车2269辆、手机结构件14.7万件、空调1.1万套、热水器1.2万台……一连串“亮眼”的数字背后,是郑州经开区奋楫争先、加速奔跑的进击姿态。
国家级经开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郑州经开区经过30年的发展建设,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方阵,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一带一路”重要的物流枢纽节点、河南省先进制造业的主阵地和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前不久,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2023年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结果的通报》,郑州经开区在全省184个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位居首位,获评全省唯一的“五星级开发区”。
唯一“五星”来之不易,这是郑州经开区一直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体现;更是郑州经开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奏响新时代新征程“再造新经开”时代强音的生动实践。
翻看其发展轨迹,郑州经开区凭着“天赋+努力”一路争先进位,以占郑州市约2%的面积、3%的常住人口、不足2%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全市近10%的GDP、15%的财政总收入、17%的税收收入和逾25%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人均GDP达38万元左右、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3万元,稳居全省第一;连续四年在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排名中位居前30强。
制造立区 前瞻布局
构建新质生产力产业链群新格局
作为全省十亿、百亿级企业最多、最集中的区域,经开区是郑州市经济增长重要承载区和产业发展核心支撑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链培育工作,多次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想要实现一路向前,目标和路线清晰尤为重要。
近年来,郑州经开区确立了“再造一个新经开”的整体目标,坚持“产业立区、制造强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瞄准科技前沿、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对标全省“7+28+N”重点产业链群,强化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构建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大健康、智慧物流四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及新消费两大千亿级新经济产业集群,打造N个差异化、多元化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了“4+2+N”产业体系,提速提效发展新质生产力。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