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艳竹 杨柳
在郑州,有这样一个大学生团队,他们为老人代写“人生回忆录”,以一块块“记忆碎片”,拼出老人的“独家记忆”。他们是康乐忆享项目团队,其创始人是00后王文浩。
记录长者人生智慧
“孩子们来啦,快进屋坐,先喝点儿茶,我正在理思路,看看从哪儿讲起比较好。”今年84岁高龄的程勉学老人热情地招呼着王文浩。
“就从我的求学之路说起吧。我先说一下大概时间线: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但在家人的鼓励下,我坚持求学,后来分配到研究所担任技术员,转业后又继续‘充电’学习……”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老人情绪高涨,讲到“人生大事”时,更是不遗漏每一处细节。
在这之前,程勉学老人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篇个人自述,交给王文浩团队整理。之后,团队再和老人进行面对面采访,完善其中内容。
最终,由康乐忆享团队整理撰写的《蹉跎岁月老来乐》一书,以近10万字的篇幅详细记录了程勉学老人的童年生活、求学之路、军旅生涯、爱情故事、家庭教育,其中包含了老人对好好读书的感悟,对名人名言的人生体悟,还收录了部分老人创作的小说。
“看到这本书,仿佛自己的青葱岁月就在眼前,抚今追昔,非常感谢这些孩子帮我留住人生回忆。”程勉学老人说。
王文浩告诉记者,像程勉学老人这样能自己整理素材的并不多,多数情况下,需要以老人口述的方式,团队再进行梳理整合,这个过程既充实又有趣。
“每一位老人的珍贵经历都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它们不仅是老人的回忆录,也是时代的微记忆。”王文浩说,每一次为老人代写“回忆录”,自己和团队都能在老人身上学到不少人生智慧。
打造温暖“纪念册”
再现一段久远的故事、一个刻骨铭心的瞬间、一份真挚热烈的情感……为何会想到为老人“记录回忆”?“只是灵光一现,也可谓是突发奇想。”王文浩说。
康乐忆享项目起源要追溯到王文浩高中时期。那时,他的爷爷奶奶已经70岁高龄,平时喜欢讲一些过去的事情。
“我希望爷爷奶奶从前的故事留下来。而这件事情,我们家只有我能做。”“虽然平凡,但能够记录下来他们一定很开心。”抱着这样的想法,高考结束后,王文浩便开始了“记录”工作。这件事,让爷爷奶奶骄傲了许久,经常在乡亲们面前夸赞:“我们家文浩不仅孝顺,还会写文章。”
这之后,王文浩想:“是不是还有许多老人也想记录回忆?”
经过调研,2022年3月,王文浩邀请身边15位同学共同组建“康乐忆享”团队。康乐忆享以倾听心声、温暖幸福生活为出发点,以帮助老人整理记忆碎片为切入点,以开展多样化、个性化为老志愿服务为支撑点,创新融合互联网技术,打造纸质回忆录、光影碎片集、云端故事库、虚拟数字人四大模块化产品。(下转二版)